• 2023年 库布齐沙漠露营活动
  • 2023年5月13-14日 杜鹃花露营
  • 2022年五一假期--贵州秘境-
  • 2023年6月17端午节哈巴雪山
  • 2023年3月25日 春季京西古道登山赏花活动
  • 2014年9月 阿里大北线活动照片
楼主: 小晓

[登山] 【转载】登山圣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8 19: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泉大姐 发表于 2012-1-8 09:58
棉质衣物===死亡衣料(排汗性差造成登山者失温而丧失生命)!

好多人会忽视这一点的!

这点很重要,深有体会,所有的贴身的内衣都不能是纯棉的。。。包括袜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8 21: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小晓 的帖子

谢谢,好繁重的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22: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2-1-9 22:22 编辑

【转帖】登山圣经中的经典语句

提起《登山圣经》这本最经典的登山参考书,就想起当时看书时,对书中的一些经典语句的欣赏,以及在自己内心产生的共鸣,今天有空,把书找出来翻翻,摘抄一些片段出来,还是看到一点就摘录一点的写法,正常版面为原书所述,括号内的话是我自身的理解,或者是对照我自己做得怎么样,或者我要求自己做到的,随时添加,但也许会戛然而止,:)

1,登山守则

•出发前将本次登山行程交给留守人员。(至少让你的家人知道你去哪了,以备求援用)

•每次上山,衣物、饮食和装备都要带够。(多带一件很轻但保暖的抓绒衣、备用裤子一条,至少下山时还富裕一瓶水,有备用食品如压缩饼干等,必要药品,点火器,军刀等)

•除非各项支持事先都有安排,否则一支队伍不宜少于3人。(不独自登山,最少也是和老钱两人;不组织和不参加多于15人的登山队伍,一般以体力相近的6-8人为最佳)

•让队伍保持团队行动;听从领队或遵守多数人的决定。(俺团队协作精神还可以)

•别冒险尝试,不做自己能力不及或知识不及之事。(举双手双脚赞成,在登山过程中我很不喜欢瞎逞能的队友,危险就在你不知不觉之间,平时则无所谓,甚至会鼓励年轻人多点闯劲)

•选择走哪条路或考虑是否回头时,千万别因一时冲动而妄下决定。(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当你做错一个决定时,不要懊丧一定要冷静,避免连续犯第二个错误,往往一个错误会带来第二、第三个错误,那第三个错误才是致命的错误)

•随时随地都抱着与山友善的态度和行为,并信守不留痕迹原则。(不要抱着去征服山岳的态度去爬山,要有感恩的心态,感谢大山又一次接纳了我们;不留痕迹的另外一个解释就是:除了相片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这点其实俺做得一般,高山上的韭菜、蕨菜和三七俺是采了不少的,鄙视自己一下;但环保原则俺还做得可以,一直坚持不带瓶装水,自己烧水,用可以反复使用的户外水瓶,用饭盒装食品,尽量不用塑料袋装食品,用垃圾带将自己产生的垃圾带下山)


2,约翰.谬尔(John Muir):登山去,去聆听山的声响。自然里的平和会流入你的身体、你的心灵,如同阳光洒落林间。微风令人神清气爽,暴风带给你无穷的能量,忧愁则如秋叶落地般悄然离开。
(当有人问你为什么要登山时,就用这句话回答他吧)

3,体能的重要性

•体能越好,可以选择的攀登地点就越多;(也就是你想去的地方你都能去,如果体能足够的话,除了装备带来的限制以外)

•体能越好,我们便能尽情享受登山的种种乐趣,不会只是一路忍受登山的疲劳;(深有体会,当累得如驴一样吭哧吭哧地小步缓行时,再好看的风景也会视而不见,只有感到轻松时才有闲心欣赏风景)

•团队的体能越好,安全性就越高。(体力耗尽时还容易受伤,崴脚,摔跤,膝盖受损,一人受伤,则拖累全队)


4,登山的心态

•登山前辈们常说:登山最大的挑战其实是自己的心。(这期间我明白了自己的心,羊哥老何的心,哈)

•登山者要有一颗自信但实际的心,要对自己诚实。(这些年的登山过程中,我经常听到和看到的是无知者无畏出事的例子)

•冷静清醒的头脑,是在做出该强行通过困难地形或撤退的决断时所不可或缺的。(嘿嘿,这个俺还真的具备)


5,爱护荒野

   山并不是为了提供我们休息娱乐而存在的,大山既不欠我们什么,也对我们毫无所求。


6, 风寒效应(Wind chill factor)

   风的侵袭会造成体温的显著下降,失温是山难形成的最大原因,而棉质衣物因为其吸水性强,一旦潮湿后不易干,丧失保暖性而被称为登山者的杀手服装。(山上和平原上的温度感觉是不一样的,除了海拔带来的气温下降以外,风速的影响很大,你必须考虑到)


7,多层穿衣法:

   多层穿衣的方式可以适应山区剧烈的天气变化,而且可以随时进行调整,以最小的重量和体积让身体在任何时候都保持舒适(话比较学究气,意思就是宁可多穿几层薄的衣服,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风的大小,你自己的出汗情况,随时加减衣服,而不要试图穿一件厚衣服包打天下,穿着从山脚直到山顶),一般为三层:

•贴身内层:排汗性好的,保持皮肤干燥。(CoolMax的内衣、内裤、袜子最好)

•保暖层:(抓绒衣最好,而且可以是多层,薄而小号的一层,厚而大一号的一层)

•外层:(兼具防风、防水但透气的冲锋衣裤,如GoreTex的两层或三层面料的冲锋衣裤)


8, 脚冷时就带上帽子!

   古语云:脚冷时就带上帽子! 因为躯干一觉得冷,流向四肢的血液量就会减少,以保持最重要部分的体温如内脏、头部,所以天冷时带上帽子可以促进四肢血液的循环。

   人体的1/2的体热是由头部散失的。

9,泉水也凶猛

   以往登山的最大乐趣之一便是畅饮高山上纯净清新的泉水,但现在即使是再偏远的山区,水源还是可能会被动物或人类的排泄物所污染而不再安全。 (不能直接饮用 )

10 只不过是露营而已!

   保罗.佩索特(Paul Petzoldt)用这句话来描述自己在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区的攀登路线,表达的意思是攀登技术的重要性比不上在高海拔严苛环境下的求生能力,甚至是在这种环境下保持舒适自在的能力。

11 最常问的三个问题

   登山者最常问的三个问题是:我在哪里?离山顶还有多远?路要怎么走?

12 事先盘算回程

   回程和去程的景观看起来相当不同,沿途随时回头,留意回程的风景看起来是什么样的,才不会惊讶和困惑。(未上山,先虑下山,特别是上山有岔道的地方要留心一下,一会你回来时是否会弄错,特别是夏天灌木丛茂密的时候,下山的角度是从高往低看,秋冬季很明显的道路会被灌木丛掩盖起来而走错路。另外一个层面就是很多路段是上去容易下来却难,当你没有把握下来时,就不要轻易爬上去)。


13 速度适中

•最常见的错误是走的太快,特别是一开始走得太快,许是因为想要表现得比队友更好,许是因为担心前面的路途遥远。如果有一整天的时间可用,何必在16KM远路程的第1KM就把自己累翻?(古语云:不怕慢,就怕站,维持相对平稳的速度,少停下来休息,将心率控制每秒在120-130下是较好的,既达到有氧锻炼的效果,体力消耗也较小,150-160的心率则体力消耗极大。)

•脚程太慢也不对,如果你是因为疲倦而走得慢,请记得人的潜力无限。(羊哥的驴友登远的观点也是如此,反正你就走这么远的路程,本来10小时可以走完,你非拖12个小时走完,那么你就多出了2个小时的疲惫带来的体力消耗,所以他是一开始训练就快走,从不耗着)

•刚出发时,要走慢一点,当做暖身运动,热身完毕,不要停歇,接下来加快速度,接受身体的酸痛感,让身体努力运作,进入“再生气”阶段,在生理状态上,这表示心跳与循环会加速,而肌肉放松,当脑内啡开始作用后,肉体的压力会消失,你会觉得强壮而愉悦。(再强的驴也会累,比如羊哥这么强的驴上坡时也会累的,只是承认并接受这种酸痛,挺过去就轻松了)

•依据山径的状况调整速度,上坡时缓慢而有条不紊地行走,下坡或平路时加快行进步伐。


14 下坡要领

•将登山鞋的鞋带系紧,这样脚就不会再鞋子里面滑来滑去而挤压到脚趾。(最开始爬山时,我曾经穿了一双不合适的小鞋,结果把大拇指的指甲顶坏,整个指甲都黑了,坏死掉,从下面长出新指甲顶脱落了)

•假装脚已经开始痛了,踏步轻一点。(这个最好玩,其实腿部肌肉要有控制,不过大部分人踏步很重,脚步声咚咚的,主要还是因为疲乏,肌肉力量不足,导致无法控制住,这时对膝盖的伤害是最大的)

•使用登山杖或雪仗,不但可减轻膝盖的负担也可获得较好的稳定度。(切记切记,爬山一定要带登山杖,而且最好是使用双登山杖,上坡时也有用)


15 团队行进礼节

•与前面的队员保持3米的距离,给他以及登山杖、冰斧等一些空间。(登山杖扬起时,也许会伤到你,跟得太近,会给前面的队员无形的压力,打乱他的节奏)

•当你抓住树枝,走过并放开树枝前,请注意你身后的队员,往后看并大叫“注意树枝”。(树枝反弹会打到你后面的队员,这也是保持3米距离的另外一种意义,另外也请带上眼镜,保护你的眼睛)

•当你停下来时,请站到路边。(好狗不挡道)

•欲超越前面的队员时,请知会他,并挑一个适当的地方超车。

•与其他队伍迎面相会时,一般而言,下坡的队伍应该站到一边,礼让上坡的队伍保持原来的步伐前进。

•保持心情愉快并乐于助人,做一个你自己也想跟他一起爬山的人。


16 让自己一次次向山野走去,如同学习一种新语言般的研读它,用你的五种感官来读取山林的“词汇”,当你发现自己的能力足以回应山野对你的呼唤时,最佳的时刻已经到来。

17 登山者寻找地图上未曾标记的路线,寻找罕有人迹的山径,也寻找可以让自己昂首挺立的山巅。我们明白自己所找寻的那片荒野是我们必须保护的资源。

18 所有造访荒野的人心中会有相同的目标,它便是找寻孤独。这是一种只有一个人的感觉,或者去感受作为第一个踏上此地之人的快乐,虽然我们多半不是真正的第一人。

19 请试着享受荒野里的天籁,因为隔不了多久,我们就又得回到朝九晚五的日常工作中去,回到充斥着各种都市声响的生活中。

20 攀岩就如同在垂直世界中舞蹈,攀登者和确保者互为舞伴。

21 从你过去在山野里犯下的错误中学习,能够帮助你培养良好的判断力,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你所犯的错误最好都是些小事,因为对于某些过错,山是不会原谅它们的。

就这21条吧(不是21条军规哈),这本书第二部分主要篇幅都是技术性较强的攀登、安全系统、器械、垂降等内容,紧跟着第三部分则是要求更高的攀登雪山、冰攀、冰河行进等专业行很强的内容,还是去看书吧,最后一部分团队的组织和登山安全里面倒是有很多值得摘录的经典语言,有空单开一篇吧,就此打住。

OV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22: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2-1-9 22:37 编辑

转载于严冬冬的博客 http://thefreespirits.blog.sohu.com/entry/7217185/

从《登山圣经》到Alpine Climbing

2002年我开始接触登山的时候,国内的攀登技术资料并不是很丰富,《登山圣经》(Mountaineering: Freedom of the Hills)第六版的台湾繁体译本被奉为圭臬,似乎任何人要想开始学习技术登山,都非要读一读这本书不可,并且书上的所有内容都是不容怀疑的,是可以用来判断具体做法对错的标准。那时网购尚未兴起,在北京要买《登山圣经》,只能去找三夫之类的户外店,除了精装硬纸封面的正版之外,还有平装软封面的扫描转制盗版,价格要差上不少。

最初一两年里,我学习登山技术的主要途径是清华登山队的暑期登山集训和冬训,以及孙斌03-04年冬季专门为学生登山队开设的技术培训课程,并不是很倚重书本文字,所以对那段时期国内除《登山圣经》之外是否还有中文版的技术资料,实在没有什么概念。唯一能记得的是2003年刃脊探险成立之后,组织翻译了一份名叫《实用登山技术手册》的资料,原本是新西兰高山向导学校的教材,我曾有机会详细读过几次。手册里的插图把阿尔卑斯套扣(Alpine Clutch,用两把等规格铁锁对绳子起到单向自锁作用的绳结)的结构画错了,让我颇困惑了一段时间,顺便也对那些画工相当粗糙的手绘插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除此之外,插图错误的地方还有一两处,例如在法式下降的示意图中把抓结画在了下降器上方,让人不得不怀疑新西兰高山向导学校教材编纂人员的认真程度。也是在2003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名叫《中国登山圣经》的书,不过只是借了“登山圣经”的名头,其实质是国内一些成熟登山路线的攻略集,并不是攀登技术读物。

2005年从清华毕业之后,我在山东泰安“漂”了一个来月的时间,期间终于有机会把《登山圣经》通读了一遍。那时我对真正的技术型登山只是向往,并没有直观概念,遇到《登山圣经》里的美式操作与之前孙斌所教授的法式操作不一样的地方,只能凭主观想象和逻辑来判断孰优孰劣。好在那时我已经意识到,登山者并没有必要纠缠于技术操作细节,正确的方式也不是只有一种,而是应该视具体情况和自己追求的目标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当《登山圣经》或者其他资料中的新内容跟我之前的操作习惯不符时,我可以通过思考和实验来判断究竟哪一种更适合我,而不是固执抗拒或者迷信盲从。初入门的新手或许需要先严格遵守某一种操作范式,建立起初步的技术基础,但是要想成为成熟的登山者,第一步就是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靠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

在那以后直到2007年《登山圣经》第七版引进之前,我大部分时间在参加珠峰奥运火炬队的集训,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国内是否译介了新的攀登技术资料仍旧不是很了解。直到2008年,我才发现水利水电出版社早在05年就出版了Clyde Soles的《登山计划》(Climbing: Expedition Planning)和《攀登训练》(Climbing: Training for Peak Performance),到06年又出版了一个意大利人写的《现代登山探险史》。我相信这些原本都是好书,特别是Clyde Soles的两本,不过因为译者明显对登山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并且还是多人合译,中文版根本就读不下去。

2007年4月,汕头大学出版社引进了《登山圣经》第七版的台湾译本,虽然号称进行了简体化,但其实只是把繁体字直接替换成简体字而已,译名仍旧是台湾风格,例如铁锁叫“钩环”,冰镐叫“冰斧”,冰锥叫“冰螺栓”,徒步叫“健行”等等。尽管简体本换汤不换药,但凭着《登山圣经》这么多年来在国内登山户外圈的名头,据说销量仍旧很不错。反过来想想,既然现在大陆登山界仍保持着“铁锁”、“冰镐”、“冰锥”这些通用说法,就说明《登山圣经》的影响其实也没有那么深远,否则我们今天就应该从了台湾的译法了。

到了2008年,就在火炬队即将开进珠峰大本营的时候,孙斌拿了一本书给我看,是Mark Twight写的Extreme Alpinism,也就是后来的《极限登山》。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激情,极限登山者看待攀登的态度,一下子让我沉浸其中,觉得相见恨晚。孙斌有意把这本书译介成中文,他负责出版事宜和文字润色,我负责初稿的翻译。由于火炬活动前前后后的麻烦事很多,我6至7月又去了玉珠和宁金抗沙,所以直到8月回到北京才开始着手翻译。不过,这实在是一本激情四射让人翻起来就停不下的书,我记得当时只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了十多万字的全部初稿,只是后来的出版过程一波三折,到2009年夏天才印出来。

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自己开始翻译登山技术书籍,才发现往常从别人翻的中文本里挑的那些错误自己也会犯,比如能量单位换算有问题,所有的食物营养和热量消耗都缩水成了真实数据的千分之一,到现在每当捧起《极限登山》中文版还会感到芒刺在背。翻译过程中,我尽量采用大陆通用的译名,例如carabiner译为“铁锁”尽管意思其实不对——现在的“铁锁”都是铝合金质地的——也不用新造的词来替代,因为“铁锁”是早已经约定俗成的叫法。至于山峰、路线的名字和人名,除了极少数众所周知的之外,大都保留原文。

虽然翻译可以说是最“精”的精读过程,但要读懂像《极限登山》这样的书,单靠精读是远远不够的。我自己从08年到现在,经历了从初涉自由登山开始积累经验,到成长为能够完全独立的自由攀登者的过程,对各种不同类型与规模的山峰和路线也有了越来越全面直观的认识。每隔一段时间再捧起《极限登山》来看,都会发现之前在某些方面的认识有所偏差。比如,我直到去年秋天才意识到,真正的高海拔山峰(6500米以上)大规模路线(技术部分高差在2000米以上),跟那些5000多米山峰上几百米高差的路线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上的事情,在后者上采用以轻装快速为核心的技术和策略并不太难,而用同样的轻装快速策略去对付前者,才是真正的极限境界。现在我会告诉别人,读《极限登山》这本书只要了解顶尖攀登者看待攀登和“玩命”的心态就够了,至于其中一切具体的东西——具体的训练方法和营养安排,具体的操作技术,乃至具体的策略——见仁见智随便参考一下就好了。等你开始接近那个境界,你早就不需要别人来告诉你这些具体的东西该怎么做了。

2009年,人民邮电出版社跟我联系,他们拿到了The Mountaineering Handbook的简体中文版权,希望由我来翻译。这是一本篇幅跟《登山圣经》差不多的大部头,内容范围也差不多,都可以算作新手入门教材。然而它的风格跟《登山圣经》迥然相异,用作者Craig Connally自己的话说,“我不会列出一长串可用的技术供你选择,只会针对具体情况提出最先进、最实用的解决方案。”——尽管这“最先进、最实用”只是作者的想法,未必一定是最合适的选择,但这仍旧是一本具有鲜明个性风格的技术书籍,不像《登山圣经》更贴近那种采用“客观”笔调的教科书。换句话说,尽管两本书涵盖的范围大致相同,字数也大致相同,但是对于同一个问题,《登山圣经》可能会简略地列出三种可行的解决办法,不告诉你为什么,而这本书会给出作者认为最合适的一种解决办法,并利用三倍的篇幅详细分析解释。

书名直译作《登山手册》,正文的初稿前后大概花了6个星期,全长34万余字。翻译这本书的过程很有乐趣,因为时不时会遇上从未见过的新鲜细节,或是自己从未仔细思考过的环节,让我眼前一亮,例如碎石坡最大稳定倾角大约是35度、静力绳与动力绳在动态保护情况下对保护点造成的冲击力基本相同等等。在对比布林结与8字结的优劣时,Craig Connally为了让形势显得更加一边倒,或多或少在强度数据上做了手脚,提出“同一根绳子打布林结比打8字结的强度损失更小”,尽管从其他来源查到的公开测试数据都不支持这一说法;不过,除去这一段之外,书中那些看似“颠覆传统”的内容还是基本都有客观数据与严密分析支撑的。

最后印出来的6000本《登山手册》在纸张和印刷方法的选择上相当糟糕,图片印得跟扫描转制的盗版一样。如果今后再印第二版,或许在这方面会有所改善。不管怎样,当2010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我翻译的《国际登山技术手册》,以及我在火炬队时的队友龚海宁翻译的《完全攀登指南》时,都换用了彩页印刷,图片质量有所改善,可惜这两本书作为技术资料都远不如《登山手册》那么系统。

到目前为止,我所翻译的这些登山技术书籍都是别人拿着书来找我,而我只负责翻译过程。从去年开始,我动了把Mark Houston与Kathy Cosley合著的Alpine Climbing: Techniques to Take You Higher这本书译介成中文的念头,这次终于该自己主动去联系版权、书号、排版、印刷一系列事宜了。所幸有出版界的朋友帮忙查询联系,只要能敲定赞助资金,这本书明年初付梓应该问题不大。这是一本最适合具有一定经验与水平的攀登者的技术书籍,视角颇为独特,把决策过程、风险、危险、恐惧、精神状态这些东西“掰开揉碎,摊在桌面上,为每一部分取一个名字,仔细分析清楚”(跟Mark Twight同一辈的顶尖登山者Barry Blanchard的书评)。

从当年唯台版《登山圣经》独尊,到今天或多或少有几本风格各异的技术书籍可供选择,应该说国内登山技术出版物的丰富性还是有所提高的。资料越是丰富、越是多元化,初入门的登山者就越容易养成灵活思考的习惯,陷在僵硬教条中的时间也就越短。另一方面,我想在可预见的将来,翻译过来的西方登山技术书籍估计会一直在国内登山界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因为中国的自由登山只是刚刚起步,并且还面临着制度、思想等方面的诸多压力,目前还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谈不上发展壮大。只有在国内形成有一定规模与水平的自由登山圈子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发展出一套中国式的攀登理念、策略和技术。在此之前,就算我们自己从头撰写一本攀登技术书籍,也无非是对美国或者欧洲现行主流技术体系的选择吸收而已,相比需要付出的工作量,译介已有的西方技术书籍效率还要高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22: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2-1-9 22:45 编辑

[转自严冬冬的博客]   《极限登山》的后记  

去年翻译的《极限登山》(Mark Twight著),终于要出版了,版权的事已经谈妥,接下来是各种各样的细节问题。


因为在珠峰不小心,去年拿的那本书最后几页洒上了巧克力,粘在了一起(向孙斌致以最诚挚的歉意),所以书后面的“后记”、“致谢”和“附录”部分当时没有翻译。现在终于拿到了新的样书,翻译后记的过程令人热血沸腾,所以不加校对就贴在这里,与大家共飨。像“登山是修心的过程”这种话,其实原本是我自己的体会,而“登山就是享受痛苦”则是听孙斌说的;然而,这些话与文章的意思如此合拍,所以我就直接采用了。




《极限登山》后记

        Mark Twight

写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开始动笔时,我已经一年没有上山了,但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我对登山运动的了解有多深,这项运动是如何令我爱恨交加。结果是,我越来越兴奋,最终决定先抛开笔,花几个月时间在阿拉斯加进行攀登。我跟Steve House和Johnny Blitz搭档,在Bradley峰开辟了一条新路线,然后又跟Bill Belcourt搭档,花22小时完成了Huntington峰西壁的攀登往返(在我看来,其实有15个小时就够了)。就算是为这本书积累第一手资料吧。

这几次的攀登以及之后的反思,让我对我自己的攀登生涯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最初,我之所以会选择极限攀登作为事业,是因为我心中充满了愤怒——针对这个世界,针对我的家庭,以及我的未来。我选择攀登作为自我表达的方式,是因为这样可以显得高人一等。至少在当时的我看来,能够单人完攀那些困难的路线,就意味着我比别人都强。这样的心态使我特别在乎别人的评价。可以说,我那段时间的许多攀登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我的许多文章也都是写给别人看的。我想要尽可能改变别人,因为这样可以让我感到快乐。不过这样一来,我也给自己制造了极大的压力,因为我既然在文章中放出了大话,就必须用行动去证明自己,不然就会被人瞧不起。于是我只能尽量努力,向文章中那个信念坚定、胆敢挑战一切的“我”看齐。

通过努力,通过不懈追求,我在登山过程中逐渐改变了自己。是山教会了我诚实,也是山让我明白,我必须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因为失败意味着严重的后果。山成了我检验自己的场所,每当我意识到自己还有所欠缺,就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和训练中去。多年来,我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攀登方式,但是最吸引我、逼我投入全部精力的,永远是阿尔卑斯式攀登。对我来说,其他任何攀登方式至多也只能算是训练。

通过不停的测试和训练,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攀登心态——一种积极的冥想状态。有时在攀登中,我会进入一种意识与无意识并存的状态,身心完全与山融为一体,在这种状态下,我完全不可能犯错或是脱落,能读懂搭档的思想,甚至完全不受重力的影响——因为我已经完全忘我,与山融为一体了。我最引以为荣的那些攀登,都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完成的。

早年那种不要命的攀登风格,经过多年的积淀与演变,最终形成了一种“无我”的心境。最初,我努力改造自己,从自己身上剔除那些不理想的特质与个性。如今,我则努力在坚韧的“自我”和空灵的“无我”之间寻找平衡:前者是一种追求,是挑战高难度的新路线、进行长时间极限攀登所必不可少的;后者则是一种境界,一种天人合一的存在状态。

在这一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顶峰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看重的是每一次攀登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我性格的影响。过去,我之所以努力完攀高难度的路线,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如今,我则完全不在乎路线的难度,也不在乎成败与否。登山对我来说,已经变成了一个修心的过程。

再说,攀登路线的难度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攀爬需要的力量和技术,路线长度和攀爬时间,客观危险,可接近性,撤退的难度,天气,攀爬过程中的舒适程度,抑或是海拔?无论是这些因素中的哪一条,都无法用作判断难度的依据。只有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能把现代登山变成一项极限运动。高山路线的难度定级是模糊的,因为单凭几个字母、几个罗马数字,绝不可能涵盖整条路线上可能出现的全部问题。每一天、每一个攀登季节,山上的情况都在变化。对于一条高差达600米甚至3000米的高海拔垂直路线,你不可能定出一个准确的“难度级别”。而这正是登山运动的吸引人之处。无论这条路线被前人攀爬过多少次,你都无法确知,在路线上等待着你的将会是什么。所以,你必须做好面对任何东西的准备。

我相信,登山对我的影响是积极的。正是因为攀登的过程,以及那些令我钦佩、发我深省的登山前辈和搭档们,我的价值观才能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如果当初没有走上登山这条道路,我真的不知道我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过,攀登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你能在其中收获什么,完全取决于你准备付出多少。Walter Bonatti曾说:“高山的价值是通过那些与之较量的人们来体现的。若不是这些人,它们就只不过是一堆堆石头而已。”我在登山生涯中的付出,换来了十倍的回报。当我们在地球上最美丽也是最危险的地方,去挑战最不可能的极限时,这样的经历会让我们永远改变。

这些年来,我逐渐形成了追求纯净的道德观。我学会了尊重每一座山,不仅因为它们可以杀死我,更是因为它们所蕴含的力与美。它们就是这个地球。我当然可以巧妙利用不断进步的科技,去征服每一座山峰,让它们臣服在我的脚下,满足我的野心和欲望;然而如果我这样做,如果我毁坏了山峰本身,那这一切就没有任何价值。为了保持我的自尊,我必须坚守最基本的原则:永远尝试用最少的装备攀登最长最困难的路线。我必须快速行动,但又不能操之过急。每一天、每一分钟,我都必须追求新的体验。我宁愿承认失败,也绝不使用固定的膨胀螺栓,或是借助氧气面罩和固定路绳。我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当我全身心投入时,当我与搭档能够达到心意相通、天人合一的境界时,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1996年7月,我与Scott Backes搭档,在南美玻利维亚的Pico del Norte攀爬了一条新路线。那座山峰海拔超过5700米,而我们的路线高差达750米,然而我们只携带了不到1升水、20包能量胶、两对冰镐、两根雪杖,以及备用的手套——没有绳索,没有保护器材,因为我们觉得不需要。出发前我们商量好,假如到下午3点还没有登顶,或者情况变得太过危险,那我们就掉头下撤。

上午11点,我们离开了海拔5000米的营地。路线上最难的一段只有300米长,等到闹钟响起来的时候,我们离顶峰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结果是,下午3:08,我们两人一起站在我们搭档攀登的最后一座山顶上。那年晚些时候,Scott宣布退役。这条路线并不是我们一起攀登过的最难、最长的路线,但我觉得,那一次的攀登令我们的搭档关系得到了彻底的升华。没有多余的装备和欲望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所以我们可以彻底投入攀登本身。我们对山峰保持了足够的尊重,使用了最公平的攀爬方式,没有在路线上留下任何痕迹。尽管没有绳索,但那种彼此相连的感觉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我们把那条新路线命名为**’em, They’re all Posers Anyway。那次攀登体现了这本书的核心精神,也体现了进行高海拔极限攀登所需要的态度。滑雪者学习各种形式的转弯,是为了终有一天可以不必再转弯,而是直接从高坡上飞身而下;同样地,登山者学习各种复杂的技术、修炼不同状态下的心态,是为了终有一天可以抛开这一切,完全凭最简单的本能进行攀登。我衷心希望,这本书能为你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体会,对你的攀登和生活产生帮助。然而,正如我的良师益友Brian Enos所说,“这本书里的一切都有可能是错的。”对你来说究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必须靠你自己来判断。如果你只是单纯模仿别人的做法,或是机械地按他们说的去做,那你就不是在学习,而是在抄袭。不要这样做。

记住,痛苦也是可以享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9 23: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小晓的细心和持续关注。

现在正需要这个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23: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固囊小言 发表于 2012-1-9 23:14
谢谢小晓的细心和持续关注。

现在正需要这个呢。

好多事情虽然做不到身体力行,但可以神游!

这也是为了做个记录,方便有时间多读几遍。

欢迎大家都来写点自己的体会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