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lvzhou.info 2010年02月02日11:14 西藏旅游杂志
+ h, F, [- A$ W0 q6 q+ `$ m 跋山涉水去探洞
0 z1 v4 J6 l+ C+ d2 c% S
9 h2 \ c1 E/ ?$ O, `7 [1 E 赤角林村位于拉萨河南岸,有两座寺庙和风景优美的林卡。听村子里的一个唐卡师说,从这个村子出发,走12个小时便可以到山南。在地图上看,拉萨位于拉萨河谷地,正南方就是山南地界,山南则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中间隔了一道山脉。经观察了解,该山脉山口的海拔顶多在5100~5200米左右。
- n+ m5 T' e# K( G# L+ @ 扎央宗到底在什么位置,驴友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是在山南雅鲁藏布江北岸,要在沙石路上行驶两个小时后,转进一个峡谷,再登上海拔四千多米的山峰才到。在Google Earth上看,从赤角林村上山翻过一道山梁上到山顶后,拐一个弯再翻越一道海拔5300多米的山梁,便进入一条可直达雅鲁藏布江边峡谷。我们分析扎央宗就在那条峡谷里。在GE上计算路程长度,约为38.64km,实际上会长一点。 6 c$ w# n( j- {- F! G# x
一路前行
6 q5 L7 C8 J0 e. S. ~
* A) j+ P# z) s 一路摸索,一路前行 2 \ b& T) F' Q8 q2 H0 z* V8 P$ ?6 I* `' N3 t
赤角林村与仙足岛隔拉萨河相望,但过去却并不方便,首先要绕道拉萨大桥,再打车驶向赤角林。车停在赤尊赞神庙下面,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徒步。从公路边上一条土路进去村子,我们直接朝山脊方向前进。赤角林村与布宫遥遥相对,而我们的旅程也是在远眺布宫中,渐行渐远,渐行渐高……一路碰到许多老乡,虽然语言不通,但只要“扎央宗”、“扎央宗”地喊,他们总会面带笑容,指指山上的方向。
7 a5 e2 Z) m+ ^7 N 第一天,我们原定在拉萨第一高峰“敏珠则日”的山谷顶部露营,但天黑时,我们距目的地还有一段距离,刚好在小溪边有平整的草地,于是就地扎营。
' Y# w2 }9 s, O$ B4 c 第二天,拔营起寨,走不远便是一片高山草甸,因为地势平缓,汇集了大量的积水,形成了苔草沼泽,小型湖泊、积水洼地一个接一个,一群野鸭被惊飞,在空中盘旋着。 ( q" V+ d5 r5 E8 D' h# z
沿着山谷,走到尽头,左转有一个玛尼堆。这里是一个分岔口,我们向前走不远往右侧攀上山梁,居高临下观察地形,山梁海拔约为5200多米。隐约就看到远方谷底有个湖泊,如镶嵌在天地间的一块蓝宝石。湖面不大,我们在此停留休息用餐。 2 o- @; D8 K' e `( r) H
这时正好有个放牛的老乡赶着牛往前面峡谷走,我问他:“措,名卡略?”(湖,什么名字?)他用藏语回答,我当然不懂,但看他摆手兼摇头的样子,大概这湖是没有名字的。接着我又喊:“扎央宗、扎央宗。”他腼腆地笑着指指前方。
8 a2 q5 a$ ?9 I% ^ 小湖附近有一片湿地,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明显的道路了。路的痕迹一直延伸到谷底溪流边。溪流两边都有路,有时还会有一座小木桥,但很难判断应该走哪边。天色渐暗,阳光已经照不到谷底了。此时最重要的是找个合适的地方扎营。很巧的是,有几个藏族男孩也在我们不远处扎了营,他们也是赶路的。
% z2 c: S n; w; A. U+ s
# T2 t' L: |1 H9 v, D, x" L; q 一鼓作气,直达查色寺
4 f$ i/ u) q& a# |+ |# T 第三天一早,我们就打算启程了。宿营的藏族男孩们告诉我们,下去村庄的路在溪流的对面,要趟水过去。因为溪流水急又有些深,我们沿路寻找容易过溪流的地方。峡谷里的溪流时窄时宽,时急时缓,缓的地方许多石头露出水面,大约可作为跳板。一边摸索一边前行,足足花了5个小时,我们才来到峡谷的开阔地,这里地势平缓,水土肥沃。村舍散布在山边田间,更有连绵成片的青稞随风荡起麦浪。 X1 M4 p. f$ N9 {, ?
一路前行,终于碰到一个妇女,于是问路。她却只知道这里叫“江津村”,至于 “扎央宗”、“宗贡布”她一概不知。再往前走不远有一座桥,桥头有家小卖部,又累又渴的我们决定暂且休息一会儿。 " g4 Q' m8 f, P$ p
幸运的是,因为我们的停留,结识了“巴桑”姑娘,她是在扎央宗山下的阿扎村开茶馆的,普通话说得极好。巴桑指着远处的一座山说,扎央宗就在那里。而且告诉我们可以到扎央宗山下的查色尼姑寺投宿。
& j' q+ o' E4 h* r; m: A 巴桑的话令我们很振奋,于是一鼓作气,继续前行,直达查色寺。寺庙后面是都是石头堆垒的僧舍,前门有一个标着“饭店、住宿”的院落。我们在门口吼了一阵,寺里的尼姑才过来开门,是一位十分年轻的尼姑,大约只有十几岁。说话时低声细语,双眼清澈纯净,脸上时常带有羞涩的笑容,那种浑然天成的气质,如不起一丝涟漪、未惹一粒尘埃的一泓静水。 1 Q7 [: k5 l. W% y2 C5 M6 F
寺里住宿的地方整洁而幽静,沐浴在夕照里的扎央宗举头可见,尽去雄健挺拔之态,展露温婉恬静之容,一时使人心气平静下来。
" c7 v+ M; C" o2 s# W& ?* p4 ?
- F6 ]& K2 R# q" k8 x1 Q% ^ 爬天梯
+ \- _4 D6 @. Z0 d+ S6 h# Y6 D2 k8 F# b5 i% {+ ~
扎央宗爬天梯 5 y2 F3 [) D V5 H; i3 F
早上的阳光柔和而温暖,据寺里的尼姑介绍说,此山名叫“苦巴拉”,藏语意为“哑巴山”。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澄净,所以历来到这里修行的人都很多。上山途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不少修行人的小屋。
7 f6 E% f$ O0 {0 X) c. C 扎央宗,全名叫“扎央宗新结瑞贝颇章”,意即扎央宗阎罗王游戏宫殿。共有三个洞口。洞口皆向南,其中两个洞是相通的。相传这里以前是乌仗那高僧莲花生修行过的地方。洞内尚存一些流传数百年的古老壁画,内容有莲花生、释迦佛和一组桑耶寺建筑图。 ( U+ A) `! M, [1 {
大约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我们终于到了扎央宗。只见距地面10多米高的峭壁上有一洞口,入洞就必须攀援木梯,木梯陡立在崖边一小屋之上,相当惊险。
& b: u0 o9 z, W7 _ ]3 s8 ` 扎央宗“天梯”下面的屋子里住着几位尼姑,在修行的同时,也做一些带游人参观兼解说的工作,每人收取四元向导费。由于来这里朝圣的多为藏族同胞。所以这里的尼姑一般只用藏语解说。幸好。一同进洞的藏族同胞有汉语讲得好的,翻译了不少信息给我们。
$ l h: F% Y! W' z5 X9 v7 E
4 M+ D0 m6 ]) W3 Q, N) a# E' J 探寻央宗新圣地 ! K, P& O5 S7 N
# g/ F7 N8 ~! P; @/ U, e" j+ f 洞中的别样风景
2 V# |- K8 T( Y3 }- R: {8 e 爬过木梯仅是过了第一关,接下来是钻洞。洞口窄小,仅能容一人通过,而且必须爬着溜上去,真是名副其实的钻洞啊。洞口与水平有一个二三十度的仰角,而且洞壁光滑,双脚并不能用上力,双手也很难伸展,游人只能靠抓紧洞内溜下一条牛皮绳往上爬。有些狭窄的地段,还要脱掉外套才能通过。
& q; t9 z9 F" }- }( K4 T+ ] 爬了20多米,洞内豁然开阔,我们到了一个较大的洞厅。这里有一上一下两把梯子,也有各式各样的钟乳石。洞厅边上有一小洞室,与洞厅由薄薄一层石壁相隔,入口为极窄的小窗口。洞室相传是莲花生修行三年的寝室,里面自然是供奉着莲花生大师像。
2 ~/ e/ _) q' Z1 d* S 爬过木梯仅是过了第一关,接下来是钻洞。洞口窄小,仅能容一个人通过,而且必须爬着溜上去,真是名副其实的钻洞啊。
( E5 z$ M [# d9 y8 O2 b0 A 进小洞室相当不容易:必须头部先进,伸直双脚,然后双手撑地爬进去。而且要小心,小洞室内当中就是一个坑,一不小心就会栽进去。出洞时却要反过来,脚伸直先出,然后手撑地后退,因为外面就是陡壁,没有足够空间让你直直地爬出去。
$ A% i# ]4 i0 b I& H8 o 向导尼姑到了小洞室后,伸手在洞室中央的大坑下抠出一些白色粉末,放到嘴里,说这是“糌粑”。朋友勇敢地试了试,认为有点像。据《卫藏通志》记载:“萨木身寺附近,在扎洋宗之巅,寺内有洞,高二千丈,梯而上,洞内有石莲花佛座,座前石几盆,内有白土可食,味如糌粑,次日复出……”其实这里所说的白土应该就是所谓的“糌粑”。 6 X) u3 W5 }& [/ w" V4 n9 U5 h
# w' t0 w2 h8 v U5 U* X
探寻央宗新圣地
9 R. D7 [: n9 |: Z+ M: k 从“天梯”下来后,同行的当地人告诉我们再往山上走,还有一个洞。于是,我们继续爬山。那个洞口很矮,隐于山体,若不留意,很容易错过去。据资料说,此洞被称为“央宗新圣地”。传说多吉扎仁增四世活佛洛桑?白玛赤烈变化成一只雄鹰,打开了此洞门。在洞口顶上,我们看到了那个圣迹——一块形似雄鹰展翅状的凸起岩块。 ' ~2 k. d9 [, m, F5 }( ^
多吉扎仁增四世活佛实际上应该称作“仁增钦摩?多吉扎”活佛。活佛的寺庙叫“多吉扎寺”,全称“土登多吉扎寺”,位于贡嘎县昌果乡多吉扎村的勇宗山麓,与扎央宗一样,都在雅鲁藏布江北岸。寺庙始建于十六世纪末,为藏传佛教宁玛派中“北藏系统”(伏藏)的重要寺庙,在前藏地区与敏竹林寺齐名。 ; l% A( G4 }' | ]! [
洞里很潮湿,很多地方都非常滑,走的时候要相当小心。往里深入,越来越宽敞,据资料说,洞深50余米,宽8米左右,最高处有10余米。洞内许多地方,都有成组的仙人掌、顶天柱、乳钟壁面等,千姿百态。此外还有天然形成的贤劫千佛像、五百罗汉钵盂、八大声闻钵盂、仁增?白玛赤烈的瓷碗和伏藏护法玉珍玛的供品,让人叹为观止。 0 _7 P' a3 c8 x$ Y
我们一行人,走走停停。遇到狭窄处,还要与对面出洞的人相互退让,花了好些时间才到洞的尽头。这是一个水池,池中有一巨大石笋,上面挂满了哈达。
$ v6 y0 d) f% G
: i" O" o% `9 r" l 沿途风景 + ^/ d/ S) _0 h+ {4 z, z0 X
; }% V9 Z! ~, {; u. U
宗贡布,又一个溶洞 0 U$ {. z: \) j% S
从山上下来,我们直奔阿扎村,顺利地找到了巴桑姑娘开的茶馆,点了一份蛋炒饭。一吃之下,大为惊喜,炒饭不论是配料、卖相都非常地道。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巴桑姑娘在拉萨的“疯牛餐厅”做过服务员,她的手艺就是那时学来的。后来的几天,我们的早午晚餐都到巴桑的茶馆用解决了。同时,这里也是当地人喝酒、聊天、打桌球的地方,十分热闹。
8 S1 Q0 i$ A0 Z/ z, J9 a: K 第二天中午,我们吃过蛋炒饭之后,向另一个大溶洞宗贡布出发了。宗贡布溶洞位于扎囊县阿扎乡,海拔4800米的宗贡布山腰上,海拔同扎央宗差不多,但上山的路却要难走得多。
5 j% m" @4 w5 I/ } 大约走了三个小时,我们才远远地看到洞口附近悬崖边有一所屋子。待到达洞口时,发现有围墙把洞口围了起来,关着门。这里有一个喇嘛修行的屋子,但他不是山洞的管理者。主人热情地邀我们喝茶。 4 a% O& u5 I$ F( O- `! `
小屋的主人是云南人,在四川出家,曾跟随宁玛派一位大活佛学习,后经活佛指点来这里修行。谈到兴起,这位喇嘛自愿充当向导,带我们进洞。 # q$ P! n3 b2 L4 D ]/ f$ R
# Z- X0 l N2 \ 幽深洞中观神湖
S6 n$ I, e ^) i0 X 宗贡布溶洞深35.3米,宽24.4米,高30米(这个尺寸仅是洞口大厅的大小)。洞内有湍急的泉水,洞壁有一串串小钟乳石构成的奇观——珍珠壁,还有很多神奇的传说。当地人通常将这个大洞口叫“卡钦”(意为大口),洞口处有一座小拉康,内供莲花生塑像,面积约8平方米。
' Q; x7 B' \0 f& u. s 在洞口,一股清流自洞内深处奔流而出,水势还不小,难怪传说洞内有“多闻天子湖”和“吉祥天母湖”。洞顶栖居着野鸽子,“扑哧”、“扑哧”地飞来飞去。在数不清的纵横交织的经幡里面,还藏着一座小神殿。一边的洞壁还有些诸如莲花生及其他佛像的浮雕。
1 Q- y8 h2 m. M/ h5 u! M 从洞口扶梯而上3米,是一个面积约60余平方米的平台,有玛尼堆。平台到洞顶高约20米,在洞的顶部和左右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溶洞。我们的头灯、电筒在这漆黑的洞内几乎不起什么作用,看不到任何东西,只是跟着喇嘛走。到了洞内深处,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直径不足1米的小口,里面传来哗哗的急流声,喇嘛说里面他去过,但水大的季节过不去。“措”(湖)就在里面。 , e$ w4 r6 A& D! c6 h! s
钻过小洞,就是贴地面而流的水,幸好水不大。爬上一个2米左右的高台,过木板桥,终于看到一个湖了,其实说是水池也可以,狭长且很小。洞内流出的水就源于此处,到这里才算是洞的尽头。传说作恶之人,到此处必堕湖中。 5 n' _7 S, f. g- g; t
在卡钦洞上部稍偏北处,还有一小修行洞,此洞洞口和洞内都相当宽敞,洞深约30米。洞口处的壁面都经过长期的烟熏火燎,厚厚的一层烟黝存留在整个洞口崖面上,传说以前曾有人在此长期居住,在洞内南壁还有一个洞口,洞略小,黑暗潮湿,亦为修行处之一。 ' N! o$ N6 V! P: w) I. K7 G
/ k1 h. b$ F6 p0 @% ^4 J 巧遇望果节
# W8 L, Z7 W) i* m# o 正是青稞成熟的季节,而我们也幸运地赶上了阿扎村举行的“望果节”。 % n$ H9 a) W @5 f2 y! k- C
“望果”是藏语译音,意为“绕地头转圈”。望果节是藏族同胞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流行于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举行时间大约在每年藏历七、八月间,具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历时一至三天。 8 n# R* W9 b1 e/ u
我们下山时,“望果节”的巡游已经开始了,起码有上百人的队伍,藏族姑娘小伙们都穿着节日的盛装。在阿扎村北面的空地,大批村民已经聚集在这里,观看正在进行着的精彩马术表演,主角是村子里面的年轻人。只见穿着盛装的年轻骑手们,一个接一个地从这头跑到那头,并在马上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以显示高超的马上技艺。待最后一个跑完,他们又排成一行,像巡游一般列队骑回起点。
" M7 J. Y* ?3 z W5 C& X 天色渐暗,庆祝活动也结束了。由于明天必须起程归家,我独自去寻找离阿扎村不远的错杰那木措寺。 ' |' Z( h) h# z8 ~4 r2 h, I
错杰那木措寺所在地是赤松德赞的妃子康珠?益西错杰的出生地,始建于8世纪中期。该寺是在康珠?益西错杰转嫁莲花生大师后,为纪念她献身佛教事业而修建的。当时,该处曾有一小泉,益西措杰出生在这里后,此小泉逐渐变大,最后成为一湖泊,叫措杰拉措,亦称“措杰魂湖”。现在能见到的水池呈长方形,四面用石块砌成,深约4米,清澈见底。
0 B# I3 ^! s& ~- e 莲花生大师进藏后,首先为藏王赤松德赞、王妃康珠·益西错杰以及三名邀请者共五人在玛萨上宫殿前授灌顶。莲花生大师认为王妃康珠·益西错杰是智慧白空行母的化身,请求藏王能以她启开密宗法门。藏王赤松德赞遂将爱妃及五种顺缘物,奉于莲花生大师。在桑耶青朴格贡(今西藏山南扎囊县境内),莲花生大师引据三藏等,为康珠·益西错杰剃度受戒。益西错杰遂成为藏传佛教史上的第一位女性出家者。此后,藏族地区才开始有了出家尼僧。 , l, T1 s2 J h% ]
第二天一早,我们搭乘旅馆主人家的车子到达章达村口,这里有一条贯穿雅鲁藏布江北岸的砂石路,东去方向的路牌写着“桑耶寺”,西去的方向写着“渡口”。路边一台拖拉机上,坐着零星几个当地人,等人满了就开去渡口。我也加入他们的行列,结束了扎央宗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