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帖有感,跟帖两段话。是去年投宿柏林禅寺时,在宣传栏上看到的。作者是明海大和尚,出家前曾就读于北大哲学系。
【一】
选择信仰很重要
我们每一个人有很多需求或称关怀,我们有一个层面叫终极关怀,也就是对人生的终极目标、终极意义的追问。这个问题在不同的人那里凸显的程度不一样,有的人很凸显,有的人不大凸显,有的人觉得最后这个“为什么”没太大意义,对人生终极的奥妙的好奇心,人是不一样的,这种需求关怀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佛教里讲,众生有各种各样的根性。
现在有一些人认为自己是独立、自由的,他不接受任何一个给定的体系,只相信自己。
我个人觉得这种想法,有一些妄想,有一些假象。假象在哪里呢?其实,一个人不大可能有自己,因为我们所学的知识符号、逻辑思维方式,全部都是后天通过学校、教育、老师、家庭,包括自己的经验,这样累积而成。而我们接受这些知识体系都可以追根溯源,他都是人类历史上经过创造、发明、研究等等而积累约定俗成的。所以实际上你说你不接受任何一个价值体系,也许甚至你这种想法都来自于某个历史的人物,也就是说这是个假象,你不可能回到一个原点,更不可能任何事物都在一个原点,在一个纯粹客观的原点上自由的选择,这只是一个幻想,是不可能的,无形之中我们都受了我们的国家、民族、文化、教育、生活经历各种的价值观,各种的思维方式影响。
这种人还有一个妄想,一个什么妄想呢,就是这个人,他想成为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人,一个绝对自由的人,但是佛教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一个什么都不是。就是我什么都不是,我既不归属于这个也不归属于那个,实际上不存在这样一个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他的角色,有他的因缘,即使是出家人,你说他看破红尘,出家了,其实他也有他的责任,有他的角色。没有一个事物不是在各种条件因缘的约束下存在的。
佛教和别的宗教有点不一样,别的宗教可能预测有一个上帝,有一个超于一切的主宰等。在佛教里说,即使我是一颗尘土,一颗尘土里也有道,我是一个扫马路的,扫马路这个角色里我也可以通向真理,通向终极真理。一个和尚可以通向终极真理,一个在家人当然也是,一个妻子、一个丈夫……你总是有很多角色,你就在你的角色那里,你就通向终极的真理。所以说前面那种觉得我不接受任何一个给定的体系,只信自己的人,我们觉得也是一个妄想,这个妄想的意思就是说,自己想这样,但事实上不存在这样的一个情况。
我个人认为,人选择一个信仰很重要。选择信仰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归宿,而且他是一个极快捷的学习方法,极快捷的获得智慧的方法。他比我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一点一点积累不一样。打个比方,它相当于把一个灯泡直接插到一个电网上,就是你把你的心向一个信仰体系敞开,这个体系里积累了很多几千年来前人的智慧,身体力行的智慧,当然包括像我们释迦牟尼佛无上的智慧,都在这里。你选择这个信仰实际上相当于你把你的心在短时间内“唰”地敞开,叫他进来,所以我说他是一个最快捷的学习方法,因为你想人生的每一个智慧你都需要通过自己感性的经验去证实,而人生苦短,中国古人说:“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所以信仰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又是我们人类文明和智慧的一个传承的渠道,一种载体。他让每一个个体能够超越,能够比较快的超越自我的局限,自我的知识方面,关于人生的价值观方面的局限,比较快的超越这个局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