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山地区特殊路线的建议
1.百望山-镶红旗-香山-八大处-模式口 1.3级
2.太舟坞-四颗树-香山-八大处-模式口 1.0级
3.杨坨-新望京-香山-八大处-模式口 1.3级
4.模式口-香山-老望京-杨坨-新望京-四颗树-百望山 香八拉十字穿越 1.8级
幽州、沿河城 附近活动级别
官厅水库——旧庄窝——幽州——幽州火车站(累计上升50m,距离20km)1.0级?
旧庄窝——幽州——沿河城——沿河城火车站(累计上升50m,距离15km)0.6级?
旧庄窝火车站——幽州——幽州火车站(累计上升50m,距离10km)0.3级
关于绿野活动强度的一些概念澄清
首先必须再次声明,mef在户外方面是标准中驴,经验、体力、能力方面远不及诸多户外前辈和后来强人,本不敢贸然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但鉴于近年来GPS和GIS技术及资料的飞速发展,在下于户外运动与GPS/GIS相结合方面颇有心得,故斗胆站在绿野前辈的肩膀上,扔几块小石子以期引玉。
近来在风版看到过几次关于活动强度问题的讨论,觉得在这方面还有一些明显的理解差异,特发此贴,希望能引来更多的真知灼见,逐渐完善绿野户外定级。
1. 强度和难度
户外穿越与操场运动的第一大不同就是环境的复杂性,很多固有因素及动态因素决定了难度与强度无法统一计算。
a. 最主要的固有因素是地形: 比如小五北东线路不长,但山高路窄坡陡曲折,对于路熟胆大脚法好的老驴而言轻而易举(轻装耗时不足一小时),而对于一些户外能力较差者而言则是重大挑战(需要数小时而且体能消耗较大)。类似的因素还有陡上升、小断崖、灌木丛、碎石坡、乱石滩、小水道、鬼打墙等等。
b. 最主要的动态因素是气象:比如海陀西大庄科的陡上升,如果在晴天且地面湿润则轻而易举,如果晴天且地面干燥则因摩擦系数小而行走费力,如果雨天而地面泥泞湿滑则艰辛异常。再比如在高强度穿越中,如果是多云或薄阴则比较舒适,如果骄阳似火或闷热少风则令人抓狂甚至中暑。类似的因素还有气温、湿度、雷电、冰雹、狂风、沙尘、冰雪、能见度等。
因为在下经验不足,远不能枚举所有因素,只是籍此说明,户外的强度是可能量化计算的,而难度则无法量化计算且因人而异,但难度可能直接且较大程度影响强度,所以任何强度系数只能起到非常有限的参考价值,或者说作为一个底限参考值。
户外真正的风险在于难度而非强度,每一次活动都是与众不同的个案,千万不要过分地经验主义,请各位领队和队员切记切记!
2. 线路强度和活动强度
运用现代的GPS/GIS技术,我们有可能精确到10米级地记录行走线路的方位、路程、升降等数据,并使用软件进行多种分析,并匹配在三维卫星照片数据上。如此,在一定量的数据基础上(在此感谢若干驴友和无友的无私奉献),在下于2005年中发布了一批一日活动线路强度参考定级和一个excel化的计算公式(主要参考晨峰前辈的思路)。
http://www.lvye.org/modules/lvye ... amp;post_id=1222069
但必须指出的是,户外穿越与操场运动的第二大不同就是其不确定性,先哲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说户外人不能两次走完全一样的线路。
除热衷于挑战自我、创造成绩的跑山族外,大多数户外人喜欢尝试新鲜的线路,可能是起止点的不同,也可能是中途线路的大小变化。比如在下穿越狼儿峪至大觉寺线路20-30次,除几次带新人活动外,几乎找不出两次完全一样的线路。
另外,对于路线不熟者,行进过程中少不了曲折和反复,或走错路折返、或将错纠错强穿、或损失高度、或选择错了山沟水道等。而对于有目的的探路活动,那么这种曲折和反复就是必然的甚至是乐趣所在了。
因此,线路强度是比较固定的,而具体的活动强度完全可能浮动达到20%,如果中途迷路则可能向上浮动达到50%,探路活动向上浮动超过100%也是可能的(在下探路经验中曾遇鬼打墙,经4小时穿回原点,探路成功后GPS数据证实2.5小时的线路探路耗时达7小时)。
户外穿越线路强度不是具体的活动强度,因此在活动前的计划中标明的活动强度是线路固有强度,仅具参考价值,参加者应至少做上浮50%强度的思想和物质准备!
3. 连续运动强度和断续运动强度
在设计上述户外穿越线路强度计算公式时,在下曾苦思数日,期望能将多日活动与一日活动统一计算,也尝试过加入休息恢复系数、负重递减系数等实际测算,但将测算结果与实际经验对比则无法匹配,甚至得出一些荒谬的结论。比如经典的海陀扎营睡懒觉活动,负重穿越7小时上山、鞍部扎营休息18小时、再穿越5小时下山,计算出来的强度可能小于1.0。最终暂时放弃了对多日活动的定级公式。
在一日穿越活动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对于猛驴而言,速度可以达到体能差者的1.5-2倍,二者在同一活动中就会相映成趣。比如狼儿峪到大觉寺穿越,前者可能用2小时甚至更少就登顶了,然后在山上吃吃喝喝1-2小时等着后队爬上来,这时候虽然两者上升一致,但前者的强度显然大些,这里速度是重要的强度系数、休息恢复系数不重要。而如果是后者,则短时间的中途休息对于其完成预定计划是至关的作用,休息恢复系数就显得很重要。
因此,对于大多数属于断续运动的户外穿越活动而言,活动强度是因人而异的,甚至一个人的两次活动也因状态不同而异。特别对于新驴而言,因缺乏经验和争强好胜,容易轻视活动强度中的变数,轻率地进行自我体能挑战而出现危险。而这种危险会埋藏得很深,一旦暴露则很难挽回,所以户外领队对于新驴要非常非常小心地观察,必要时实施强制管理措施。
户外穿越活动是非常复杂多变的运动,户外领队在强度估计和队伍管理中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充分了解每个队员的特点,实时调整运动强度管理策略,避免机械化套用和简单化处理而出现事故!
以上分析,对于老驴而言都是不值一言的常识,赘述下来仅供户外新人和新领队参考。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斧正,多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