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 库布齐沙漠露营活动
  • 2023年5月13-14日 杜鹃花露营
  • 2022年五一假期--贵州秘境-
  • 2023年6月17端午节哈巴雪山
  • 2023年3月25日 春季京西古道登山赏花活动
  • 2014年9月 阿里大北线活动照片
查看: 3571|回复: 2

[登山] 户外活动线路难度、强度定级参考速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9 11: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转自绿野ORG:



绿野活动线路定级参考速查

http://www.lvye.org/modules/lvye ... 6849&mode=1





前言:

绿野在前辈们奠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原有的活动分级标准虽然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普适性,但由于活动线路的不断拓展、装备(特别是通讯导航设备)的日益丰富、,简单的分级方法和标准已经显得比较粗糙了。
对于新的定级标准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虽然有很多前辈发表了独到甚至完整的,但一直无法形成结论,看来要先取得所有人的共识是不现实的。
因此,在下不才,本着干了再说的想法,利用版主特权,先行发布此参考,希望抛砖引玉,不断完善,争取在半年内形成终稿。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a.活动有强度和难度之分,强度可以根据算法推导成为数字(定级),而难度的因素非常复杂则几乎无法用数字表达,所以这里只讨论活动强度定级(捎带考虑可能明显影响强度的难度)。
b.同一活动线路,仍可能有很多种走法,所以这里只列举比较常见的一些线路,经验丰富的领队可以参考其并加之图上作业得出其它活动线路的强度定级。
c.经过长期的努力尝试,在下发现一日穿越活动和多日扎营活动的定级几乎无法统一,故分开定级。今后将在对领队的资格认证中,也考虑这一明显的差别,即只有具备同类(扎营or不扎营)活动经验者才可以领队。



**** 以下为常见的一日轻装穿越活动线路强度定级参考,请根据负重、天气、速度等乘以相应的强度系数 ****

a.负重系数:对有计划的全程负重拉练活动,全程平均负重10kg以下系数为1.0,负重10-20kg系数为1.5,负重20kg以上系数为2.0
b.气象系数:对有计划的气象适应性活动,夏季中雨以上系数为1.2,严重的高温低气压(桑拿天)系数为1.5;冬季低温雪地系数为1.2,6级以上大风(逆风或侧风)系数1.2。
c.速度系数:对有计划的高速行进(跑山)活动,以(行程千米数/5 + 上升米数/500 = 标准速度时间)为参考,强度系数 = (标准速度时间*1.2)/实际活动时间。
d.夜穿系数:对有计划的夜穿活动,主要的困难是无充分照明的难度,但由于打乱了睡眠规律、路线辩识困难等,可以考虑强度系数为1.2。
e.探路系数:对有计划的袒露活动,由于要经常试探各种岔路、经常反复(后队变前队)等,可以在图上作业时作充分冗余(余量)设计,并进一步考虑增加强度系数为1.2。

还可以进一步参考通讯版发布的GPS数据和参考数学模型:《绿野户外线路GPS强度定级参考》
http://www.lvye.org/modules/lvye ... ;amp;post_id=843424



一、妙峰山地区

1、狼儿峪——妙峰山顶——娘娘庙or涧沟村:1.0级(累计上升约1000m,行程约8km)
2、狼儿峪——妙峰山顶——涧沟村——萝卜地——大觉寺:1.2级(累计上升约1400m,行程约15km)
3、狼儿峪——妙峰山顶——大风口——阳台山——萝卜地——大觉寺(一日三顶山脊版):1.5级(累计上升约1700m,行程约18km)
4、狼儿峪——妙峰山顶——大风口——阳台山——萝卜地——大觉寺(一日三顶庙村版):1.8级(累计上升约1900m,行程约22km)
5、狼儿峪——妙峰山顶——涧沟村——萝卜地——大觉寺——望京楼——香山停车场:2.0级(累计上升约2000m,行程约32km)



二、海陀山地区

1、大海陀村——小海陀山顶——大海陀村:1.0级(累计上升约1000m,行程约12km)
2、大海陀村——小海陀山顶——上阪泉村(啤酒溪):1.2级(累计上升约1200m,行程约15km)
3、西大庄科村——小海陀山顶——上阪泉村(啤酒溪):1.5级(累计上升约1500m,行程约18km)
4、上阪泉村(啤酒溪)——小海陀山顶——西大庄科村:1.8级(累计上升约2000m,行程约18km)
5、上阪泉村(啤酒溪)——小海陀山顶(加大海陀顶往返)——西大庄科村:2.0级(累计上升约2400m,行程约22km)



三、黄草梁、灵山地区

1、北灵山停车场——北灵山顶——黄草梁——柏峪村:1.0级(累计上升约800m,行程约16km)
2、柏峪村——黄草梁——北灵山顶——北灵山停车场:1.2级(累计上升约1300m,行程约16km)
3、柏峪村——黄草梁——东灵山停车场:1.5级(累计上升约1500m,行程约20km)
4、下马威——东灵山顶——东灵山停车场:1.0级(累计上升约1200m,行程约10km)
5、下马威——东灵山顶——黄草梁——柏峪村:2.0级(累计上升约2000m,行程约30km)



四、北京周边其它地区
1、按绿野规则,香山地区活动一律发户外休闲版,不适用于此定级参考范围。
2、小五台四台一日连穿:3.0级
3、小五台五台一日连穿:4.0级





**** 以下为常见的多日负重(扎营活动)线路强度定级参考(主要为经验定级) ****

一、海陀山地区

1、大海陀村——小海陀山顶(鞍部扎营)——上阪泉村(啤酒溪):1.5级
2、西大庄科村——小海陀山顶(鞍部扎营)——上阪泉村(啤酒溪):2.0级
3、上阪泉村(啤酒溪)——小海陀山顶(鞍部扎营)——西大庄科村:2.5级



二、黄草梁、灵山地区
1、北灵山停车场——北灵山顶——黄草梁——柏峪村:1.5级
2、柏峪村——黄草梁——东灵山停车场:2.0级
3、刘家峪村——柏峪村——黄草梁——东灵山停车场:3.0级
4、下马威——东灵山顶——黄草梁——柏峪村:3.0级
5、刘家峪村——柏峪村——黄草梁——东灵山停车场——东灵山顶——东灵山停车场or下马威(全程负重):4.0级



三、小五台山地区

1、西金河口——西沟(1700营地扎营)——西金河口:1.0级
2、赤崖堡——东沟(2200营地扎营)——赤崖堡:1.5级
3、赤崖堡——北台顶or东台顶(台下营地扎营)——赤崖堡:2.0级
4、赤崖堡——北台顶——东台顶——赤崖堡(北东线路):2.5级
5、西金河口——2350山脊岔路口——东台顶——赤崖堡:2.5级
6、下挥川——南台——中台——西台——西金河口(南中西线路):3.0级
7、赤崖堡——北台顶——东台顶——西台——西金河口:3.5级
8、下挥川——南台——中台——东台——赤崖堡:3.5级
9、赤崖堡——北台顶——东台顶——西台轻装往返——中台——南台——下挥川(两日小五台连穿之正穿):4.0级
10、下挥川——南台——中台——西台轻装往返——东台——北台——赤崖堡(两日小五台连穿之反穿):4.0级


四、北京周边其它地区
1、北石城村——黑龙密径——天仙瀑景区门口:1.5级
2、后山铺村——云蒙山顶(豪宅扎营)——天仙瀑景区门口:2.0级
3、黄安陀村——百花山(百草甸扎营)——百花林场:2.0级





附: 原有的绿野活动分级标准:

级别划分
依据强度、难度、危险度划分活动,以便参与者量力而行

级别:由易到难分五级
危险度:高、中、低
强度:很强、较强、低
技术要求:高、中、低

级别:一级 (休闲)
  类型:摄影、野炊、旅游、打球、自驾车休闲游...
  限制:人数限制30人,基本无装备要求
  举例说明:十三陵休闲游野炊、北大湖滑雪、坝上骑马、摄影、自行车骑行、北戴河海边。

级别:二级 (普及型登山穿越)
  类型:普通强度的野外登山穿越、宿营、攀岩
  限制:人数限制20人,视线路和活动人员情况而定,必须自备户外装备。
  举例说明:穿越黑龙秘径、黄草粱、海陀山、云蒙山、登小五台到东台下营地、古北口穿越至司马台、西龙门涧穿越至灵山、白河自行车骑行。
  以负重行走说明:男性负重18-25公斤,女性负重15-20公斤,山路行走1小时走3.5公里左右,海拔高度的变化很难量化,5小时以上8小时
以下,为二级,10小时左右为2.5级。

级别:三级 (有强度的登山穿越)
  类型:有强度的登山、穿越,及一些危险因素较大的活动。
  限制:人数限制15以下,必须自备户外装备。不一定要经验丰富,但意志要比较坚强。
  举例说明:登小五台从赤崖堡登东台登顶并下撤至2200米营地、赤崖堡登北台-东台-中台;穿越黄草粱从刘家峪到灵山停车场。
  以负重行走说明:男性负重15-25公斤,女性负重15-18公斤,山路行走1小时走3.5公里左右,海拔高度的变化很难量化,12小时左右为三
级。
以登太白山为例:厚畛子出发当天登到南天门为绿野三级强度(其实还差点儿)

级别:四级 (加强)
  类型:高强度登山、穿越
  限制:人数限制6人以下,而且至少参加过三级活动,不一定要经验丰富、身强力壮、吃苦耐劳、皮糙肉厚,但一定要意志坚强……之辈
  举例说明:刘家峪经黄草梁穿越至灵山当天登顶并下撤,全程负重;小五台两天五台连穿不走夜路,无后援无补给不下撤。
  以负重行走说明:男性负重15-25公斤,山路行走1小时走3.5公里左右,海拔高度的变化很难量化,14小时左右为四级。
  以登太白山为例:厚畛子出发当天登到玉皇池为绿野四级强度(其实悬点儿)

级别:五级 (额外)
  类型:极高强度登山、穿越
  限制:没限制,只要你敢参加,但不一定有人敢组织
  举例说明:无例可举,因为没人做到
  以登太白山为例:厚畛子出发无间歇登顶拔仙台。
 楼主| 发表于 2009-3-19 11: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香山地区特殊路线的建议



1.百望山-镶红旗-香山-八大处-模式口 1.3级
2.太舟坞-四颗树-香山-八大处-模式口 1.0级
3.杨坨-新望京-香山-八大处-模式口 1.3级
4.模式口-香山-老望京-杨坨-新望京-四颗树-百望山 香八拉十字穿越 1.8级






幽州、沿河城 附近活动级别



官厅水库——旧庄窝——幽州——幽州火车站(累计上升50m,距离20km)1.0级?
旧庄窝——幽州——沿河城——沿河城火车站(累计上升50m,距离15km)0.6级?
旧庄窝火车站——幽州——幽州火车站(累计上升50m,距离10km)0.3级









                                               关于绿野活动强度的一些概念澄清



  首先必须再次声明,mef在户外方面是标准中驴,经验、体力、能力方面远不及诸多户外前辈和后来强人,本不敢贸然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但鉴于近年来GPS和GIS技术及资料的飞速发展,在下于户外运动与GPS/GIS相结合方面颇有心得,故斗胆站在绿野前辈的肩膀上,扔几块小石子以期引玉。
  近来在风版看到过几次关于活动强度问题的讨论,觉得在这方面还有一些明显的理解差异,特发此贴,希望能引来更多的真知灼见,逐渐完善绿野户外定级。



1. 强度和难度

  户外穿越与操场运动的第一大不同就是环境的复杂性,很多固有因素及动态因素决定了难度与强度无法统一计算。
  a. 最主要的固有因素是地形: 比如小五北东线路不长,但山高路窄坡陡曲折,对于路熟胆大脚法好的老驴而言轻而易举(轻装耗时不足一小时),而对于一些户外能力较差者而言则是重大挑战(需要数小时而且体能消耗较大)。类似的因素还有陡上升、小断崖、灌木丛、碎石坡、乱石滩、小水道、鬼打墙等等。
  b. 最主要的动态因素是气象:比如海陀西大庄科的陡上升,如果在晴天且地面湿润则轻而易举,如果晴天且地面干燥则因摩擦系数小而行走费力,如果雨天而地面泥泞湿滑则艰辛异常。再比如在高强度穿越中,如果是多云或薄阴则比较舒适,如果骄阳似火或闷热少风则令人抓狂甚至中暑。类似的因素还有气温、湿度、雷电、冰雹、狂风、沙尘、冰雪、能见度等。

  因为在下经验不足,远不能枚举所有因素,只是籍此说明,户外的强度是可能量化计算的,而难度则无法量化计算且因人而异,但难度可能直接且较大程度影响强度,所以任何强度系数只能起到非常有限的参考价值,或者说作为一个底限参考值。

  户外真正的风险在于难度而非强度,每一次活动都是与众不同的个案,千万不要过分地经验主义,请各位领队和队员切记切记!



2. 线路强度和活动强度

  运用现代的GPS/GIS技术,我们有可能精确到10米级地记录行走线路的方位、路程、升降等数据,并使用软件进行多种分析,并匹配在三维卫星照片数据上。如此,在一定量的数据基础上(在此感谢若干驴友和无友的无私奉献),在下于2005年中发布了一批一日活动线路强度参考定级和一个excel化的计算公式(主要参考晨峰前辈的思路)。
http://www.lvye.org/modules/lvye ... amp;post_id=1222069

  但必须指出的是,户外穿越与操场运动的第二大不同就是其不确定性,先哲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说户外人不能两次走完全一样的线路。

  除热衷于挑战自我、创造成绩的跑山族外,大多数户外人喜欢尝试新鲜的线路,可能是起止点的不同,也可能是中途线路的大小变化。比如在下穿越狼儿峪至大觉寺线路20-30次,除几次带新人活动外,几乎找不出两次完全一样的线路。

  另外,对于路线不熟者,行进过程中少不了曲折和反复,或走错路折返、或将错纠错强穿、或损失高度、或选择错了山沟水道等。而对于有目的的探路活动,那么这种曲折和反复就是必然的甚至是乐趣所在了。

  因此,线路强度是比较固定的,而具体的活动强度完全可能浮动达到20%,如果中途迷路则可能向上浮动达到50%,探路活动向上浮动超过100%也是可能的(在下探路经验中曾遇鬼打墙,经4小时穿回原点,探路成功后GPS数据证实2.5小时的线路探路耗时达7小时)。

  户外穿越线路强度不是具体的活动强度,因此在活动前的计划中标明的活动强度是线路固有强度,仅具参考价值,参加者应至少做上浮50%强度的思想和物质准备!




3. 连续运动强度和断续运动强度

  在设计上述户外穿越线路强度计算公式时,在下曾苦思数日,期望能将多日活动与一日活动统一计算,也尝试过加入休息恢复系数、负重递减系数等实际测算,但将测算结果与实际经验对比则无法匹配,甚至得出一些荒谬的结论。比如经典的海陀扎营睡懒觉活动,负重穿越7小时上山、鞍部扎营休息18小时、再穿越5小时下山,计算出来的强度可能小于1.0。最终暂时放弃了对多日活动的定级公式。

  在一日穿越活动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对于猛驴而言,速度可以达到体能差者的1.5-2倍,二者在同一活动中就会相映成趣。比如狼儿峪到大觉寺穿越,前者可能用2小时甚至更少就登顶了,然后在山上吃吃喝喝1-2小时等着后队爬上来,这时候虽然两者上升一致,但前者的强度显然大些,这里速度是重要的强度系数、休息恢复系数不重要。而如果是后者,则短时间的中途休息对于其完成预定计划是至关的作用,休息恢复系数就显得很重要。

  因此,对于大多数属于断续运动的户外穿越活动而言,活动强度是因人而异的,甚至一个人的两次活动也因状态不同而异。特别对于新驴而言,因缺乏经验和争强好胜,容易轻视活动强度中的变数,轻率地进行自我体能挑战而出现危险。而这种危险会埋藏得很深,一旦暴露则很难挽回,所以户外领队对于新驴要非常非常小心地观察,必要时实施强制管理措施。

  户外穿越活动是非常复杂多变的运动,户外领队在强度估计和队伍管理中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充分了解每个队员的特点,实时调整运动强度管理策略,避免机械化套用和简单化处理而出现事故!



  以上分析,对于老驴而言都是不值一言的常识,赘述下来仅供户外新人和新领队参考。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斧正,多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0 22: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着划分标准就参照我们熟悉的妙峰山地区就好,区分是很明确的,根据不同的组合,从1.0到3.0都有分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