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为很多高校开设的摄影课程无非是讲讲光圈快门,学学人像静物,教出的学生顶多是个拿文凭会照相的。然而偶然看到某高校摄影专业的日常测验,不仅彻底改变了之前的偏见,而且在摄影观念和意识上也深受启发。
测验命题很简单,每个同学发一个鸡蛋,要求发挥想象和创意,拍出一组以鸡蛋为主题的照片。测验拍摄结束后,老师选择了两组图片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讲评。
甲同学认认真真地在静物台上拍摄了不同光影效果的鸡蛋,顺光、侧光、侧逆光、逆光……乙同学则以微距镜头拍摄蛋壳表面的局部纹理,名为《一个鸡蛋的质感》;以小光圈慢速度拍摄鸡蛋滚动的虚影,名为《一个鸡蛋的行动》;将鸡蛋一端磕瘪,竖立放置在台面上,名为《一个鸡蛋的站立》;把鸡蛋放倒,拍摄被磕瘪蛋壳的鸡蛋,名为《一个鸡蛋的伤痕》;将蛋壳开口,拍摄鸡蛋和流出的蛋黄,名为《一个鸡蛋的内涵》;将鸡蛋下锅,拍摄冒着热气的炒鸡蛋,名为《一个鸡蛋的美味》;摆拍剩下的空蛋壳和两三片蛋壳碎片,名为《一个鸡蛋的生命》。乙同学生动地呈现了鸡蛋的生命瞬间,巧妙地讲了一个故事。两组同题作品,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看似一次很简单的测试,但其中的拍摄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启发教育非常重要。其实很多影友在日常拍摄中,常处于“甲同学”的状态,面对拍摄对象,片面追求光影效果。久而久之,不仅忽略了对拍摄对象本质特性的多方位表现,更养成了在构思和视角上简单僵化的惯性,这也是为什么类似坝上、元阳、长城等热点地区、热门题材,在各类影展投稿中总是千篇一律、重复雷同的原因之一。许多影友常困惑,认为现在能拍的地方、能拍的题材都有人拍过了,都有人“出过片了”,不知道下一步拍什么好。殊不知,一些摄影高手之所以能在大家熟知的地方,在大家拍滥的题材上不断推陈出新,正是由于他们和“乙同学”一样,充分扩展思维,深入挖掘拍摄题材的个性特点,尝试不同的视角和手法。
最关键的是,任何拍摄题材在他们眼中是有生命的鲜活主体,而不仅仅是简单呈现摄影用光的“道具”。
(转载《中国摄影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