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闲来无事收集了一些进来谈之色变的“蜱”的相关知识,分享一下:
认识蜱
蜱俗称壁虱、扁虱,是寄生在家畜、鼠类等体表的虫子。它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季节,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动。蟀寄生在动物的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游离动物体后附着在草上,可叮人、吸血。雌虫吸饱血膨胀后形状如同蓖麻籽。蜱叮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更为严重的是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防范蜱
要防蜱叮咬,首先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爬上;每天活动结束后,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人或爬上。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当使用遮光剂或防晒用品时,先涂抹遮光剂或防晒用品,然后涂抹驱避剂,睡觉前把驱避剂洗去。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醋、含DEET的驱避剂等。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用碘酒或酒精作局部消毒处理。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发现蜱时,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摘自《卫生与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