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火山岩 于 2011-7-9 02:33 编辑
小镇上有种风俗叫偷秋。中秋之夜,家家户户当院敬供月光娘娘,祈福祈寿。供品为菱角、鸡米、石榴、苹果、柿子及梨桔等等,清一式素,不许半点荤腥,因为月神圣洁的缘故。供品之中又必有一只硕大的素心月饼和一碗红糖泡就的茶。供案前立一柱高香,碗口粗细,四尺高低,可一直燃点到天亮。月色溶溶里,香火明灭,烟雾袅袅,菊英沾露,湿桂盈香,整座镇子便浸在一片祥和安谧的氛围之中。高香燃将一尺时,月光娘娘便算享用好了,这时刻,中秋月圆夜的精义才算开始------众家对月磕罢头,寂寂的一齐隐去,只等偷儿来偷。一伙伙十来岁左右的孩童,拎了袋儿挎了篮儿,麻雀一群吱吱喳喳破院而来,将供品一扫而光,只留一碗糖茶在案。偷儿哄散而去后,主人才悄悄暗处出来,生怕踩碎了月光一样,一边将糖茶合家分喝,一边万分地感激着偷儿们------偷得越光,年景越好呢!美满幸福就注满了心头。
三年自然灾害时,生活困难,大家敬不起月神了,渐渐作罢。及至**破旧立新,便将这习俗彻底破了。不期这几年,这风俗如野火烧过的草根一样,春风中又渐渐复苏了。朋友们对我这个外乡人讲这些的时候,我整个地如同掉进了诗境里。这意境!这意境是我灵魂的栖歇所在啊!
于是我想亲身体验一回。在去年的中秋之夜,我如法炮制,设了案,敬了香,上了供。只是我的住所不好,是当街而立的商住楼,没有院落。没有院落的偷秋图便没有了韵致,等了许久,并没有一个偷儿光顾。正失意间,一对相熟的夫妇过来。他们家的供品早早已被偷光,自家的孩儿也不知偷到哪儿了,心中牵挂,便上街来溜达。见我也随俗了,甚觉奇,就坐下与我说话:
“你这地方不好啊,哪有在大街店堂前偷秋的?那不是偷,那是抢了!”
“没有了偷味,谁来理你呢?或许将店堂里灯光关掉会好些”
“况且你是外地人,也许人家并不了解你,怎肯偷你呢?”
他们说得不错,偷秋原本讲究意味的,条件不好,偷儿们不屑一顾呢,今夜怕是妄为了。
“也莫急,这刻儿他们都在巷子里疯呢,疯完了也许会有胆大心野的上街。” 他们似乎不忍,转而又安慰起我来。
果不其然,不一会就发现偷儿们的身影了。男女群群,来来往往,看来胆大心野的还不少。手中一式提着塑料方便袋,有沉满的,也有轻浮的。少年们行走如风,呼啸而过。少女们则慢音细语,款款而行。大家皆浑不将袋中的多少沉浮当回事,只将身心在传统习俗的氛围里梦游。
不过梦游着的偷儿们始终对我这里不看一眼,似乎约定了不给外地人面子一样。甚觉寡味。那夫妇忽然瞧见他们的儿子了,十二三岁的一个美少年,手中沉甸甸一袋,正兴高采烈地和群而过。便道一声安,追子去了。临去说:撤了吧,你这今夜是没戏了!
高香已燃去将半,街渐渐静了下来。月华如水,露气渐重,该是曲尽人散时了,我淡叹一口气。
然而就在此刻,街那边忽然出现三位少女,正斜斜地朝我走来,脸上显着赧赧的笑。三少女素衣素裙,面目姣美,步态轻盈,宛若仙子。一眼便知是省重点中学的女学娃。只是仙女们手中的方便袋里却是空无一物。
我立时紧张起来,有如面临着不世的机缘一般,生怕她们也弃我而去。
总算好,她们终于走来立定了。当中一位吐气如兰,蚊音一般对我说道:“叔叔可以让我们偷一点点吗?”
“当然当然!请便请便!”我居然少有的激动了,激动得几乎语无伦次:“请随便拿,随便拿,多多的拿些啊...... ”
三少女伸出兰花指,在供盘中一人拎一颗梨,一人拎一节藕,一人拎三四只菱角,然后相视一笑,转身去了。去时裙袂飘飘。
我终于舒出一口气:这如诗的夜,总算被我遇着了!
知足当归,撤供吧。我先将竹椅搬回,进门时,猛觉背后一阵凉,如有厉风倏然而过。摆好竹椅再出门时,我不由惊呆了:满案的供品,已是无影无踪!
明天又是中秋节了。我期盼去年的少女们如期再来,期盼潜在暗处的毛头小子们再行动时更加果敢勇决,更期盼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家园,世世代代地处在这样的境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