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夏日罂粟 于 2011-8-15 22:12 编辑
北大校长是不是官儿? ——蔡元培故居参观有感 8月12日,游走了位于东堂子胡同的蔡元培故居和沙滩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北京大学旧址)。原本个人的一个计划,因为受到朋友的鼓动,斗胆冒充半吊子专家发了活动,居然也就成行了。
活动中天热人燥,活动后静坐反刍,两处场所的史料在脑海中的印象越加清晰,一个个历史文化名人鱼贯而出,时空交错,隔空对话,激发感想无数,记叙其一在此,如同小学生参观归来,完成老师给的命题作文一般。 北大校长是不是官儿?这是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问题,街头随便拽住一个小学生,也能不打磕巴明白无误给你个清晰答案。但我不敢当面请教蔡先生,怕他勃然大怒。话说,蔡元培1917年担任北大校长时,公开宣布了做校长的三个原则:一不做官,二不纳妾,三不打麻将,这在当时被称为“三不主义”。这“不做官”的校长,决然不会再有人追问是不是官的。 1917年的北大,作为中国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其一举一动惹人关注,蔡元培入主之前,已有学生1500多人,那时这可真是很“大”的大学了,蔡元培就在这个学校做着不是官儿的校长。试举几例如下: 来北大之前,蔡元培曾任民国教育总长,也就是今天的教育部长。但他任北大校长时,任命书上却没有在校长后面加上一个括号——国立北京大学校长(正部级)。 其时北大,名为大学,却老式学堂风气浓厚,学术空气淡薄,学生求官心切。学生都是京官,带着仆人入学,不思学习,花天酒地,混个资格好继续做官。师生同桌吃饭,学生要坐在上座。上体育课时,老师也要毕恭毕敬地对学生们说:老爷,请向左转。不把自己当官的蔡元培到校第一天,校工们排队在门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他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不予理睬的惯例,脱下自己头上的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这不是一反常态么!人们奔走相告,北大风气自此开始逐步焕然一新。 北大当时分为三科:法科、文科和理科。文科国文、哲学和历史等。学生为了做官,蜂拥而入法科,文科为何物,很少有人知道。蔡元培为了打破这种局面,聘请正在上海办《新青年》刊物,鼓吹宣传民主和科学的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年近半百的蔡元培几近“三顾茅庐”,一大早亲赴陈独秀来京时居住的旅馆,安坐旅馆门口条凳上等候着比他年轻11岁的陈独秀日上三竿睡醒后起床交流。 类似的史料不胜枚举,说明1910年代的北大校长不是官儿,蔡元培不但没有正部级的官员级别,更不会事事拿着部级校长的范儿。 时光流逝,今天的北大校长是不是官儿?答曰,不能不是官儿!目前我们的大学,民办院校苟延残喘,公办大学一统天下。公办大学个个都有行政级别,清北人师等为副部级,下有大量司局级院校,校长们自然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北大校长势必是副部级的高级干部。 不想评说北大校长有没有蔡元培平民校长的风范,也不想比较新老北大培养人才成就方面的异同。故居和纪念馆走了一圈,粗略弄明白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年的北大校长原来不是官儿,这就没有白去,这就是收获! 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内蔡元培办公室复原陈列。当年沙滩并非北大校本部而是文科和图书馆的所在地,故蔡校长办公室原本不应在此。 蔡元培力荐陈独秀人北大文科学长(北大文学院院长),民国政府任命回函上没有用括号注明陈独秀相应的行政级别。 东堂子胡同蔡元培故居。在私产盛行的年代,蔡元培从不置私产,而是自己租房而居。 蔡元培卧室。门上挂锁,门外一尊蔡元培石像,不知蔡先生是否还能进得了当年的家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