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潜水艇 于 2011-8-20 08:25 编辑
亮点
中国第1家个体饭馆儿,于1980年9月30日在北京开业,由郭培基和刘贵仙两位单位厨师创立,至今已经营了30年之久。没有花里胡哨的装修,只有吃着很舒服的家常菜,比较著名的镇店菜有干烧黄鱼、五丝桶、蒜泥肘子等。
消费提示:
店内地方不大,饭点儿去的话要等位。经营的就是家常菜,适合带朋友、家人去尝尝鲜,附近可以停车。、
郭培基和妻子刘桂仙都是大单位的厨师。1980年的夏天,因为孩子多,家里的日子过得比较紧张,刘桂仙提议利用自家住的屋子开一个私人小饭馆。
那时,全北京城的饭店都是国营,但平常爱看报纸、听广播的郭培基发现了那段时间的政策变化,生性大胆的他打算“试一试”。
摆在郭培基和老伴儿面前的最大问题一是油粮问题,二是营业执照问题。“那时粮食、油、一些肉类都是统购统销的。一家人只有固定的那么多口粮,没有足够的油粮,想开饭馆那绝对不可能啊!”
光是申请营业执照,刘桂仙就在工商局天天碰壁。大家一听说她要开饭店,全都笑话她:“你私人想开饭店?还是一女人家,别开玩笑了!”可刘桂仙还是天天去,天天磨,一来二去,不知怎么的,有一家人想开饭店的消息传到了许多媒体记者的耳朵里。
一天,郭培基下班回家,一个胖胖的男人走上来寒暄:“老哥,我也是厨师,听说你们想开一饭店?我也有这种想法,咱俩聊聊成吗?”郭培基一听是同行,便把自己和老伴儿的想法,还有粮油问题、营业许可等苦衷一股脑儿地告诉了这位陌生人。
让郭培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就发现头一天自己跟胖子说的话全上了广播,还上了北京日报。结果没过几天,一个粮食局的男人就给郭培基送来了粮票和油票。“这人还跟我说,以后粮票、油票都管够,缺什么就来买什么,你让报纸和广播别天天报道了。”郭培基高兴得不得了,最困难的问题就这么戏剧性地解决了。
油粮问题解决了,又有越来越多的人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单位的人卖了一大车的各种建材给他,只象征性地收了10块钱;一千多块才能买的冰箱,商场经理听说买冰箱的人就是要开私人饭店的那家,当即在崭新的冰箱销售牌上画上叉子,写上“废品”两字,把冰箱以400多元的低价卖给了他们……
9月30日,房子改建完工,刘桂仙跟郭培基说:“今天我就炒几个菜,请邻居们过来吃吃,试一试这个炉灶好使不。”结果这一试,就被一直盯着事情发展的《北京晚报》记者报道了出去,北京第一家个体户餐馆正式营业的消息让京城炸开了锅。
大大小小的媒体都蜂拥而至,争先恐后地采访、为悦宾饭馆拍照,这其中还包括许多国外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