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 库布齐沙漠露营活动
  • 2023年5月13-14日 杜鹃花露营
  • 2022年五一假期--贵州秘境-
  • 2023年6月17端午节哈巴雪山
  • 2023年3月25日 春季京西古道登山赏花活动
  • 2014年9月 阿里大北线活动照片
查看: 1001|回复: 1

格非:中国近三十年来“名与实”悖反得荒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2 20: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出版《欲望的旗帜》的1994年至今,至少在一个外围的阅读者看来,作家格非只在写一部作品:反映中国百年进程的“人面桃花”三部曲。2004年第一部《人面桃花》出炉,好评如潮,海内海外的文学奖拿了好几个。人们在这部作品里认识了一个不同于以往先锋小说家的格非:古典,缓慢,醉心于对氛围与人物情境的营造,但又是完完整整在说故事。第二部《山河入梦》,2007年出版,小说已经步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语言的古典情境还在,但那随处可见的黍离之悲,已经更迫近于我们所能感知的现实。小说最后,留下个乌托邦意味的花家舍,让人不禁悬想,它究竟会有怎样的未来。谜底终于在最后一部《春尽江南》中揭开——和当下的现实对应,那里面已经飘舞起欲望的旗帜。春尽江南,到底又有什么在等着我们,显然不是这部小说会给的答案。就像小说中八十年代那个崇拜诗人的少女李秀蓉,怎么突然变成一个踩着时代节拍起舞的律师,作家也没有给出答案。

《春尽江南》是三部曲的终曲,却没有结束在恢宏的乐章之中。小说语言不再有过去两部那种古典的韵致,但却不乏当代人所能意会的某种机趣。所以,我在前三分之二的阅读进程中,常常会不期然地发笑。全然没想到,致命的一击是在结尾,让我狠狠地痛了一下。

《春尽江南》是和我们当下相关的作品,有关当下,以及我们如何走过三十年,2008年,我曾受约就这个话题对格非先生做过一次访谈,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对其作为小说家个体心路历程进行梳理时,仍然涉及很多思想史、文学史的概念。读这本小说,我时时能回想到那次谈话。

法国作家布丰说“风格即人”,他接着解释其中风格的含义,还包括有能力“赋予思想的逻辑性和节奏感。”阅读《春尽江南》,我时常会想到这句话,并在他小说处处可见的物象既虚又实的存在中,揣摩并想象,是什么样的阅读思考与现实触发,让《春尽江南》成为现在的模样。

当秀蓉变成家玉

一个时代改变了

孙:百年中国历史,到《春尽江南》,算是走到了当下。虽然前两部好评颇多,但我个人还是喜欢这部。当下的中国公认的难写,想必你起笔时也会觉得难,那么如何找到小说的切口?或者是这个时代的切口?

格:这个也不是一下子找到的。《山河入梦》之后就开始漫长的构思,一直很费踌躇,我发现最难的地方是如何看待三十年中国各种各样的变化。对这一点思想界争论很多,各方观点我也都知道,因为我的朋友都是分属各个不同思想团体/阵营。慢慢地我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作为小说家,还是要调动小说的能力,而不能完全落在思想的一个描述上。这么想问题,我就从自己内心开始追寻,即从我的情感或者说内心方面,是怎么看待这么多年走过来的这个过程。以此照应到不同方面,使得三十年也好,社会现实也好,看法上有比较多的复杂性。

至于书中设置的人物,庞家玉与谭端午这一家,这只不过是一个小说技术层面上的处理,我即使不用这个办法,也会用另外的办法。对我来说,最终下决心提笔,是决定从人的精神情感这方面来进入。

孙:相信很多读者初次看到第五页出现的庞家玉,会不知道她就是开篇那个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氛围中的李秀蓉。有句话出现在第二十九页:“当时,端午已经清楚地意识到,秀蓉在改掉她名字的同时,也改变了整整一个时代。”读到这句话,我当时心里有过一震。不过,你在小说中始终没有交代,秀蓉何以变成了家玉。

格:我的确是想用同一个人的两个名字,对八十年代与今天做一个区分。实际上别说他们,我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有时候想到八十年代,会觉得是另外一个世界发生的事情。我很想把那种恍惚之感写出来。至于李秀蓉何以变成庞家玉,的确有很多读者这样问,但我从来没有回答过。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解释。即便我想解释,也没办法涵盖所有人的命运。我们都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你会发现,若干年前一个朋友,再见面他已经变了。而且非常多的朋友都变了。有些人是变好了,我指的是境遇方面,所以志得意满;有些人变得很糟糕,因而显得卑琐,而这个变化的过程很复杂。所以我希望读这部小说,不是一两个人把自己的经历与感觉带进去,而是所有人。在这方面不做描述,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转变的原因。我相信对国内读者来说,对这个问题会有一个前理解。即理解之前的理解,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记忆。

发表于 2011-11-23 11: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