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凯歌 于 2011-12-2 19:58 编辑
赶紧发帖,看谁快!!!-《《大家发帖都太快了,完整的图片从第二页开始》》
摘抄点别人的资料--
地下大峡谷的洞口就在梯田的山腰处,洞口有修缮过的拱形门。在洞门口的右侧墙上方刻着几行字,是关于此洞的一些情况介绍。 据当地村民说,这个峡谷有些年头了,当时谁也没想到里面会有这么多景观。以前,传说一个姓孟的道士曾居住在这里。到了20世纪70年代,孟道士从三清洞中搬走。从此,就再也没有他的音讯了。不过,当时有村民还在附近看到过孟道士。
自从孟道士搬走后,这个三清洞便再也没人居住了。只是偶尔有上山干活的村民在这里避避雨。后来,有一个师级军官带着几个战士进洞,也没有发现它与别的山洞有什么区别。有时候,村民们因为好奇也会经常进洞去看看,却谁也没敢往里走得太深。
刚进入洞口时的道路相对比较平坦,地上布满了浮土。前行大约20米处是一个可供两个人使用的土炕,这可能就是孟道士睡觉的地方。再往前走十多米,在洞的左侧有一个用石块垒起的简易厕所和一条宽约30厘米的排水沟,看来这个孟道士在这里的日子过得还挺滋润。
随着向洞里深处行进,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只见峡谷呈上宽底窄的通道,一般高约25米至30米,最高处可达45米到50米,宽度一般为8米至10米。在两侧的岩壁上,从顶到底都可以看到由于河流的侧蚀和涡流作用形成的形态各异的痕迹,它们有的如龛穴、贝窝,有的宛如成片的灵芝林,有的形似多宝格,有的似张牙舞爪的妖魔鬼怪…… 地下大峡谷中除少数地方可以见到由飞溅的水珠形成的小型石花丛外,洞内是单一的溶蚀景观,基本没有石钟乳等化学堆积。但是洞体规模宏大,侵蚀、溶蚀形态十分奇特,多为成排分布的窝穴状、钟罩状溶蚀圆坑。有的窝穴形态奇特、巨大、互相连通,像人工开凿的一排排石窟,像天花板上的灯罩,像满天繁星,真是鬼斧神工,令人惊叹称绝。洞穴景观与石花洞、银狐洞、云水洞等截然不同,它是一种奇特的溶洞景观类型。 大峡谷主体部分长约800米,在600米处有一分支峡谷直伸谷下,黑洞洞的如同万丈深渊。这分支峡谷曾有人腰系绳索下去过,但到底有多大多长却无人探索过,至今尚待考察。峡谷中有四个规模宏大的大厅,每厅内可容纳千余人。再往前行,便到了洞的尽头。当地人讲这里其实并不是此洞的尽头,可能是风化等原因造成洞顶的塌方所致。将来他们会打通此洞,并会进一步地开发利用。 据地质学家考察,这是一个由地下河流侵蚀、溶蚀形成的地下峡谷。主要是以流水的侵蚀、搬运为主。另外,由于地下大峡谷发育在张性裂隙中,所以除流水的侵蚀作用外,尚有裂隙本身的坍塌作用,这也加速了地下大峡谷的形成和发展。由于侵蚀基准面下降,现在地下峡谷内已没有水。 从地质学的角度看,这个大峡谷发育在中元古界蓟县系铁岭组含燧石条带灰质白云岩中,它是由于地下水沿一条北西走向的宽大的张性裂隙不断侵蚀、溶蚀基岩造成的。从目前地下峡谷的顶部和两壁遗留下的侵蚀、溶蚀痕迹可以知道,初始的地下水由于洞体的不断扩大,逐渐发展为地下河(地下潜流),随着侵蚀基准面不断下降,河流的底蚀作用和侧蚀作用也不断加强,最终形成了这一规模宏大的地下峡谷。这个峡谷形成于大约600万至700万年前,其母岩则形成于10亿年前。它是地下水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内,沿一条北西走向的宽大的张性裂隙不断侵蚀、溶蚀基岩形成的,其规模和地形特点在全国都是罕见的。虽说像这样的峡谷在其他省市还有两座,但其规模都无法与三清洞相提并论。这个峡谷的发现可以让我们了解构造裂隙的发育程度,以及地壳抬升、河流下跌的状况。同时,它还对我们恢复古地理、恢复古气候环境以及恢复地质历史演化的一些过程有所帮助,具有极高的科普、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大家发帖都太快了,完整的图片从第二页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