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 库布齐沙漠露营活动
  • 2023年5月13-14日 杜鹃花露营
  • 2022年五一假期--贵州秘境-
  • 2023年6月17端午节哈巴雪山
  • 2023年3月25日 春季京西古道登山赏花活动
  • 2014年9月 阿里大北线活动照片
楼主: 小晓

[登山] 【转自懵懂野叟】新驴野叟户外乱弹—有关户外的技术、经验、文化、商业等交流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16: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4-4-24 13:11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103:户外商业化大团队队形控制的一些建议

    由于对规模经济的考虑,不像AA制的小队伍那样,商业户外往往会是三十多人的较大团队、甚至五十人以上的大团队出行。而当着队伍较大时,就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关于队形管理的问题。
    在诸多的关于队形的问题中,以其严重程度的重与轻,依次认定为落单、分头(多股)、脱节。与一些资深老驴聊起来,发现哪怕那些走过高端线路的强驴在面临落单的情况下,也会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

    在这里,将以往针对“勇者征途”呼吁过的一些关于队形控制的建议归纳一下,以供驴友们讨论:

    一、先从团队的角度说:

    1、理念的传导
    作为俱乐部应该长期通过持久而反复的引导,将正确的户外理念传导给驴友,让大家树立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2、足够的领队配比
    按照1:10的比例从骨干中指定足够的助理。比如33座大巴可以是领队、先锋、收队3人,而54座大巴则需明确5人以上的领队和助理领队。

    3、标示
    我们从《三寨连穿杂志》开始规范标示问题,迄今两年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路标:明黄色的路标在户外最易分辨,路标最好拴在离地面一米左右的地方。因为我们行走的时候是低头看路的,所以如果太高的话往往需要着意寻找才行。近两年来我们的路标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指向和路障:当没有印制的路标的时候,我们约定以设置指向和路障来引航,指向设于正途,路障设于歧途。
    指向可以是用石头、树枝摆出的箭头,也可以是用细土撒出的箭头,还可以是用登山杖在地面画出的箭头,但画箭头时应该注意划痕要深,因为很浅的划痕在土壤干燥后很难分辨。
    路障则是用树枝、石头等拦挡在错路上,当后队在岔路口看到明显的人为阻挡的标志时,即解读为路障,从而选择另外的正路。

    4、控制节奏
    在新驴较多的情况下,最保守的做法是以控制前队的速度来保持队形。

    5、留人引导
    当着要通过歧路较多的地方,或要通过易迷路的密林时,前队在关口处留下一名较熟悉路的骨干指引已脱节的后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6、收拢队形
    领队视情况可在中午驻营时(甚至上下午中途休息时),有意收拢队形,令前后队能有衔接的机会,也能有效避免严重的脱节。

    7、设置龙骨
    就是领队指定一些骨干在队形中起到龙骨的承启作用。这对担任龙骨的助理们在体能、技能和责任心上有较高的要求。比如说有一次领队指定了一名助理为先锋,指定了一名助理负责链接前队与中队,指定了一名助理负责链接中队与后队,指定了一名助理断后。活动中两名居中负责链接的助理需多次回撤接引,但最后很高效地保持了队形。

    8、主动强调分队后的管理
    队伍往往会以队员体能与速度偏好在行进中自然分成三个以上的集团。当着熟悉线路的老驴较多,且线路路迹较明显,且歧路不多的情况下,也可以主动进行分队,并强调分队后的管理。
    比如说,我可以这样事先要求:前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行进,但当你们形成一个集团后,请远山、环球等强驴费心照应一下,避免有驴友再从你们的集团中旁出分头或落单,另外你们总体的速度最好不要超过4.5;中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行进,但当你们形成一个集团后,请天赐、孤旅等老驴留心照应一下,避免有驴友再从你们的集团中旁出分头;后队集团请墨飞、逝水照应一下,掌握好后队集团的人数,务必不让任何一个队员落在墨飞的后面,另外你们的速度最好不要低于2.5。
    其实,现在商业化的鳌太穿越经常有五、六十人的大团队,前后队出山的时间甚至差距一、两天,其中最主要的控制办法就是主动进行分队管理。

    9、通联与呼应
    后队往往需要码踪跟进,当后队跟随中失去前队的踪迹时,应及时使用手台与前队通联;若估摸相距很近也可以通过呼喊来以声音判定前队去向。
    但正如《三寨连穿杂志》讲过的那样,手台通联也往往会出现“误码”。比如说后队问到了那片小树林怎么走,这时候前队可能已经过了不止一处小树林了,此时双方所说的小树林可能并不是同一标志物。

    二、再从小分队(自然形成的集团)的角度说:

    10、自动作为单元,不能群龙无首
    当着在行进中自然形成了一个尽管松散但前后相对靠拢的集团,而且中间没有事先指定的领队或助理的时候,其中的老驴们应该自动站出来协商着将这个集团作为一个不可再行拆分的单元来管理,招呼着大家尽可能靠拢,别再走散。
    比如13人的小分队茨峪沟下撤时,兔吧哥主动招呼大家,由他来担任小分队的领队老头子担任收队,成建制地行动。
    关于这一点,领队在每一次行前会上都对此做出强调,让大家成为一种共识,养成一种习惯很重要。

    11、分组不可落单
    小分队原则上不应再行分组,但当着诸如探路等原因需要分组的时候,绝对不能出现落单的情况。

    12、疑路勿深
    当着对去向疑而不定,或者没有前队踪迹,或者感觉路径、方向别扭的时候,不可突进,不可过分深入。

    三、再从队员的角度说:
    13、新驴必须与人结组结伴
    新驴只有在先努力保证不脱离驴群的前提下,才能奢谈享受驴行、欣赏风景。
    新驴在想要停下来整理(卸包取物、系携带等)的时候,要提请附近的驴友关照一下。

    14、不知道路线的驴友尽量与人结组结伴
    要将那些诸如或熟悉线路、或携带了手台、或资深老驴作为一些骨节来依靠。

    15、紧跑不如慢等
    当着落单、迷途后,最可靠的法宝是“紧跑不如慢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4 11: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小晓 的帖子

不过是男孩子把妹的好机会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20: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104:收队

    你住我也住,你慢我也慢,反正我收队就是永远走在最后一名——这种对收队的理解,相当于一种“扳倒树摸老鸹”式的认识。那么,究竟应该怎么看待收队呢?我认为,收队主要是对队尾集团的一种管理和控制。下面弹弹我对收队的一些体会: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你必须首先判断出队尾集团的队员及其速度有否异常,然后弄清异常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管控,特别要高度警惕户外运动猝死的问题。
    比如说,有一次我收队,一开始拔高就有一位不认识的新驴出现了明显的体力不支的情形,我观察到他是一位肥胖型的队友(后来他自己说有二百斤),于是让他停下来,询问其既往病史,尤其是有没有心脑血管疾病?当排除了种种嫌疑以后,我跟他说你没问题,先歇一歇,先将气喘匀和了,然后慢慢走。
    再比如说,有一次我领队,当时游曳于收队的位置,在通过一个刀背地段时发现一位驴友站在那里脸色很难看,我立即叫他停下来,询问其既往病史,尤其是有没有心脑血管疾病?他说有时候是有点血压高,但刚才主要是恐高,于是我带他回撤,放弃沿山脊线纵穿,而改为沿山腰线横切。
    第二,收队也应干预队尾集团的速度。
    当遇有身体状况出现异常的队员时,无论如何不能给他鼓励与鞭策,而应该让他立即停下来。如果排除了危险性疾病的可能,则可以教给他要按照自己的节奏走,而不能努力追赶,直到其状态调整至正常情况。比如说,我曾给赤道与北极讲过我跟她带队时遇到的一个案例,当一名队友走不动的时候,我自始至终都没激励过他一句,反而几次跟那小伙子说如果感觉不行我就带你下撤,如果自己认为能走就别管大队到哪了,我陪你慢慢走。
    还有一种情况,队尾集团的个别驴友并非出于身体原因,而是为了流连风景或驻足拍照而速度过慢。这时候可以通过催促或带动来达到适当提速的目的。比如说,有一次我与乐乐一起走在队尾的位置,当时后面有两位队友较慢,乐乐本来想停下来等,我跟乐乐说,这时候我们别停,我们继续走就会对他们起到牵引和拉动的作用。
    第三,当队尾集团及速度并无异常的情况下,收队走在最后一名的位置当然方便于其负责的收队工作。但这只是形式上的,因此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收队的要点归根结底是对队尾集团的队员及状况进行管控。队尾集团往往都会很小,只要你觉得有利于你对队尾集团所有的队员进行扫描监控,那么就不必拘泥于一定要在什么位置。
    第四,有时候在担心或预判队尾集团会与大队脱节而迷失去向的时候,收队要快步走上前面最近的山头,一方面凭制高点目视大队的去向,一方面凭制高点监视队尾集团跟随的情况。在拐角处也是这样。
    第五,一般来说,我们要求收队要收掉先锋及前队留下的路条式路标,以免那些标示会成为以后再次活动时的“乱码”。
    这时候,收队要先设法确认在你的后面没有脱队队员。历史上曾发生过收队收掉路标后,有暂时脱离队伍的队员失去方向没法跟进的情况。
    第六,如果自然形成前队、中队、后队的话,那收队所在的后队集团尤其是队尾单元往往意味着是支弱旅。在某些情况下,收队的“忽悠”能力也很重要。
    比如说,在下午赶往当天的营地途中,疲惫可能会让一些状态不好的弱驴接近绝望,恨不得随时都就地躺下来,此时收队应该通过悲壮的口号,尤其是坚毅的语气去激发、感染队友们,将他们“忽悠”到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状态中。
    再比如说,当着某位驴友出现体力不支的时候,仅凭收队自己的能力是无法救助的,此时收队应该通过“忽悠”去激发、唤醒队尾集团其他队员关于团队精神及协作精神的热情,调动大家一起来帮着分包减负,并不离不弃。此时收队如果玩深沉,该说的不说,则有可能让问题往失控的方向发展。
    第七,收队一定要选荐在体能、技术、经验、责任心等方面都很出色的老驴来担任。
    先说体能,因收队没法按照自己的节奏走,体力消耗一般会很大;甚至有时候还要对身体状况异常的队员进行分包减负,哪怕你帮他多背一个头灯一个气罐,都意味着更大的体力消耗,所以需要体能好的强驴。
    再说技术,因收队有时候需要担负收绳的任务,所以需要一定的技术。
    再说经验,因收队往往靠码踪率队跟进,所以也对其户外经验有所要求;至关重要的是,收队还必须能对队尾集团队员的身体状况进行监控和风险管理,这也需要较丰富的户外经验。
    再说责任心,这收队算是最后一道关卡、最后一道屏障,其责任心的重要性就不必多讲了,你要记住几乎绝大多数事故都与收队的失职、失范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20: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天求是驴友跟我说起户外活动中手机的问题,希望我抽空专题弹弹这事儿。
    最早在《户外乱弹:迷途下篇》就曾弹过,在那些特殊的情况下要“只保留一到两部手机开机搜寻信号,强制要求其他手机关机做电源的战略性储备。很多户外失踪案都出现过最后手机没电的情况,应尽早做好防备。”
    其后大约过了半年还是一年,发生了泰山青果青橙案的悲剧,青果青橙在脱队的情况下没有及时关机保留电源,反而在漫漫长夜中靠玩手机打发备受煎熬的等待时间,结果等救援队开始搜救的时候,她已经完全与外界丧失了联络渠道了。
    我们那天的禹王山之行,下山集合时发现少了一位驴友,打电话却为关机状态,后来找到后才知道是手机没电了,这一点应该引以为戒。
    根据以往的案例,在户外遇到迷路、脱队的情况下,应该这样管理手机:
    第一,绝不可用手机玩游戏或作照明之用。
    第二,关闭Wlan,以节省电源。
    第三,假如你们不止一人,则应该只保留一部手机为开机状态,而将其它手机关机,以保留电源;关机前要将外联的关键电话记牢。
    第四,在没有信号的地方都要关机,因为手机搜寻信号时耗电量很高;然后寻找高地、线塔等预判可能有信号的地方再开机搜寻信号。
    第五,电话向外求救时,应简明扼要,并尽可能夸大其词,为此最好须先有腹稿。
    第六,电话向外求救时,应与对方约定下次通联时间,然后估计大约时间到时才开机。
    第七,以短信报警或求救时,措辞必须确保对方不会误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20: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懵懂野叟 于 2014-4-30 17:04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106:户外可以是一种职业么?

    曾有淄博的一名“驴头加领队”问道于叟:户外可以当做一种职业么?
    叟复如是:
    先说可!
    户外是一项有着绿色、健康、探索等积极意义的朝阳产业啊,为什么不能?美国的REI就是财富百强的第九位啊?美国的乐斯菲斯、哥伦比亚都是很成功的、令人尊重的机构啊?美国也有开户外俱乐部积累资产数十亿美元的啊?中国的户外正处于成长期,而且从没有过一个行业像户外这样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的增长,为什么不能?你说说,还有没有一个行业能与之相比?
    再说不可!
    如果你不再爱好户外,如果你不再喜欢户外,如果你玩户外玩得厌倦了,而仅仅将户外当做一种不得不干的工作的话,那么你真的不能把户外当做一种职业;因为户外需要激情,其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与进取。

    作为一名领队,假如你只是把户外当做一种活路而非爱好的话,那这项生计对你来说简直太痛苦了。某天你也许有些莫名的烦恼、某天你也许有些身体的不适,当此情况,让你带队去走你已经走了八百遍的、已经毫无刺激与兴趣可言的岳阳山,你想想,你是不是干啥都比干这活强?
    作为一个行业内的业者,你须知道,户外装备因其功能性的要求使得它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的升级换代是仅次于电子产品的行业,你若想躺在这个行业里守成,那你还是趁早另想出路吧。户外的高速成长,决定了所有从业者都需要在理念、技术、模式等方面不断学习,假如你认为可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你已经跟不上整个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了。
    不是户外不好,而是说你干户外不好。户外需要挑战,户外行业也充满挑战。别以为老辈子是这么干户外的,你就可以一辈子这么干户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20: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107:非理性与不可测——对户外安全问题的哲学思考

    原题:《丹尼斯的“非理性”与马康姆的“不可测”——<侏罗纪公园>对户外安全边界问题的启示》

    据说小说《侏罗纪公园》是围绕着数学家马康姆的“混沌理论”为主题的。我曾在一家户外论坛发起“有关户外的终极问题”的讨论,在讨论“户外安全的理论边界”问题时,也将“混沌理论”作为理论基石之一。
    另一个理论基石是哲学上的“非理性主义”。就像《侏罗纪公园》中丹尼斯偷卖恐龙坯胎的非理性行为最终造成系统崩溃一样,其实户外小说《穿越》中灾难的成因也贯穿了四个驴友的一系列非理性行为。
    先说,“混沌”是科学史上最不受欢迎的科学发现,然而,在我们解释世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它是最能接近本质的理论。也就是说,我们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最前沿、最完美的阶段性成果,是我们认为“世界的本质规律是混沌的”。
    再说,“非理性”其实是哲学史上最让我们感到沮丧的东西,然而,它又是我们哲学认识发展阶段中最新的潮流。
    好了!既然世界本质是混沌的,有着不可测或无法预知性,而作为社会系统又显而易见地存在着非理性,那么我们对户外安全问题的理论边界就基本可以给出一个这样的认识了:即使你户外能力极强、即使你户外理念极高,户外也并非是完全安全的;而户外的不安全因素,也不是我们能够管控的。
    之所以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是想对以前的两篇《乱弹》做出一个说明。《户外乱弹之47:户外危险么?》认为户外是安全的,其理论依据是实证科学,比如说绳降中有关锚点的力学、绳索的材料力学等等;而《户外乱弹之52:户外安全么?》则认为户外是危险的,我们需要在科学及哲学上给出一套理论上的依据。
    在《侏罗纪公园》中,由一帮顶级专家、博士所设计的比如万伏特高压、单性繁殖、自动化控制等一系列看似天衣无缝的、最先进的东西所构建的系统,在无预警的情况下瞬间崩溃;当我们考察我们所知道的很多户外案例时,我们发现它们与侏罗纪公园里所发生的一切竟具有如此高的相似性。从理论上说,极限运动就是在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界限下无限探索极限,而安全的边界却不可完全确知,亦不完全可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20: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4-5-3 20:16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108:驴友素描——为背包客画像

像驴一样地走;像马一样地歇;像猿一样的攀;像猪一样地吃;像鸟一样地饮;像狗一样地喘;像狼一样地嚎。——此所谓区别于奇蹄目而属于灵长目的“驴”。

    像驴一样地走
    像驴一样不紧不慢。驴气沉、马气扬,驴虽没有骏马矫健敏捷、潇洒腾跃的欢实劲儿,但坚韧不拔。在喜马拉雅等高海拔地区的山区,驴是最理想的传统交通与运输工具。
    像马一样地歇
    驴友一般不中途坐卧休息,而像马那样采用站姿休息,因为坐下后往往意味着重新调整“再生气”。马车歇脚时通常会用一根“Y”型棍支撑辕(车把),驴友也会用登山杖支撑包,或将登山包靠着树。
    像猿一样地攀
    很多驴友在较陡峭的地方借助攀援下降时,往往一时不知道该背向还是面向坡壁,很多人说背着下好下。这是错误的,此时你可以想想猿猴在攀援向下的时候是面向还是背向,这一点很重要。
    像猪一样地吃
    只要能像猪一样不挑食(在野外你挑也白搭,便于携带、保质、炊事,且高能量才是户外饮食的原则),不管多累都能一个劲儿地吃饱,就基本能为你提供续航能力了,尤其是长线。而且猪貌似一天中总在不停地吃,驴友也是这样,为避免过饱,一般少食多餐。
    像鸟一样地饮
    像老百姓说的“饮鸟”一样每次仅喝稍许水,频喝但须量少。
    像狗一样地喘
    运动比平时需要更多的供氧,并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需要更快更深的呼吸。
    像狼一样地嚎
    若非高海拔,当健行至山顶并休息过来后,长长地喊它一嗓子,将腹腔、胸腔、口腔、鼻腔等体内所有的浊气排出,那是驴友才能享受的“特供”;不信你爬到你家楼顶上喊喊试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7 21: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109:我对皮肤衣的认识

    装在包里的备用装备:
    我个人对皮肤衣的认识是:它是装在背包里的装备。也就是说,在户外它应该是非常规的、不常穿的、备用的装备。
    既然它是装在包里,而非穿在身上的,那就要求它重量轻、包装体积小。而皮肤衣在设计时都遵从了这一原则。
    我的皮肤裤很便于携带,折叠起来就一包香烟那么大,且有一个收纳袋装着。我的皮肤衣也很便于携带,它将一个口袋设计成收纳袋,折叠起来就是一个小包,我在这个小包里再装上我的皮肤裤、和一双备用的登山袜。
    这套装在包里的备用装备,有点像汽车装在后车厢里的备胎,很多车系在设计时就让它与常用轮胎不一样大,不将它作为平常用的装备。
    都能沾边又都有限的功能:
    为什么要将它平时装在包里,而不作为常规装备呢?因为它的设计理念就是这样的,啥都能凑合,但啥也都只能是凑合。也就是说,它是作为备用的。
    防晒功能:它虽然可以防晒,但我们常规是穿透气性更好的速干衣来防晒的。单纯讲一种面料的防紫外线功能,主要与面料的密度与厚度两个因素相关,而皮肤衣面料纤维通常才15-20D(旦),所以只能以抗紫外线助剂来实现。这会带来两个问题:其一,户外运功装备中最重要的透气性指标会受到影响;其二,降低了其安全性,一般皮肤衣安全级别都属于C类(不宜与皮肤直接接触)。
    防风功能:所有衣服都具有一定的防风能力,但超薄的皮肤衣要想防风本身就是一个矛盾,所以其防风能力很有限。另外,其所采用的涂层办法又必然会牺牲透气性。
    防雨功能:皮肤衣的穿着季节一般为湿热的夏季,如果用超泼水或特氟龙处理,会严重地影响透气性,所以一般只作普通的防泼水处理,这就决定了它的防雨功能十分有限。
    我的用法:
    防晒:很多人(包括我)喜欢穿短袖衣服,当烈日炙烤而又缺乏树荫遮蔽的时候,我就拿出我的皮肤衣穿上。
    防风:当出汗后在山顶小憩且有风的时候,如果光穿着出了汗的速干衣会让我们觉得凉飕飕滴,这时候我就拿出我的皮肤衣穿上,这也是我使用皮肤衣最多的情况。因此,很多人管它叫皮肤风衣是很恰当的。
    防雨:如果预估到大雨我们当然会带雨具,但天有不测风云,有时候我们不当回事儿从而不作特别防备的小雨,或偶遇的不期而至的阵雨,也是皮肤衣发挥作用的时候,这是我从包里拿出皮肤衣来穿用次数第二多的情况。
    救急:夏装防撕扯的能力通常都不会太强大,我设想如果有时候我正常穿着的衣服破了,或者因故湿了、脏了,需要有一套衣服临时替换的话,我就可以从包里拿出皮肤衣来换上。
    在我的包里,除了寒冷的冬季以外,其它较暖和的季节,都会装着一套皮肤衣裤备用,几乎不占什么份量。皮肤衣多次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皮肤裤只用过一次。为何冬季不带皮肤风衣呢?两个原因:一是皮肤风衣的薄露透不适合冬季;二是冬季是分层着装,不像夏季就一层,换无可换。
    简单的结语:
    明白了这些以后,相信你对如何选购皮肤衣裤也就基本有数了。
    总之,它虽不常穿,但却须常备,无论驴行还是旅行都有用,甚至上班族也可放在随身包里上下班备用。薄如蝉翼、幻彩炫丽的皮肤衣在城市里穿着也会成为一道风景;但在户外,我认为它只宜作为预备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7 21: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110:美国露营者持续下降原因的一种解读


    近日与驴友小猫谈及露营的话题,正好前不久在微信上看了一个美国的露营者调查分析报告。报告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15年内,在美国国家公园露营过夜的人数逐年减少。15年前(1998年)在国家公园露营过夜人数高达920万人,而5年后的2003年,该数据降至854万人,5年后的2008年降至799万人,2013年,该数据则已降至791万人。”
    该机构认为,在过去的十五年中,美国露营者持续下降是因为经济和天气原因。我对此有不同的认识,我认为美国露营者持续下降最主要的原因,乃是冷战结束这一世界政治与军事格局重大变化的一种反映。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现代户外运动起源于二战中英国突击队的越障训练,其本身就与人类的战争有着高度的关联性。冷战中,在战争意识的强化下,人们很自然会更多地追求生存技能的训练,从而大大地推动户外运动。自九十年代**、推倒柏林墙之后,人类曾一度认为从此将会刀枪入库、天下太平(邓都曾一度放弃军备发展),受战争意识强化影响下的户外运动参与意识退化,这会对包括露营在内的户外运动产生必然的影响。
    其次,不能否认经济景气情况也会影响到人们对于包括露营在内的户外活动的热情,但实际上里根经济学开创了美国近二十年的持续高速发展,只是从2008年才结束了其繁荣期走向衰退,所以经济肯定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最后,人们八至九成的露营活动发生在夏季,夏季的天气问题主要为高温和降雨。一方面,降雨天数统计数据并没有显著的变化;另一方面,高温有时反而会催生人们露营的想法,所以天气也肯定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30 12: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