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 库布齐沙漠露营活动
  • 2023年5月13-14日 杜鹃花露营
  • 2022年五一假期--贵州秘境-
  • 2023年6月17端午节哈巴雪山
  • 2023年3月25日 春季京西古道登山赏花活动
  • 2014年9月 阿里大北线活动照片
楼主: 小晓

[登山] 【转自懵懂野叟】新驴野叟户外乱弹—有关户外的技术、经验、文化、商业等交流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2 15: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有好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13: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敞开心扉 发表于 2012-2-10 23:27
回复 小晓 的帖子

恩,他似乎并没有详细的写到步法和效率。小晓,你觉不觉得我写的步法太过个例了。

我就挺喜欢看你写的步法,步法和呼吸很重要呀,这是我完全可以自控和努力的东西。
每一点东西都值得去想去写,对自己是整理是记录是回忆,对别人能起什么作用,虽然不好猜,但我相信,文字也是写给有缘人看的,一定有它自己的缘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13: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虫 发表于 2012-2-12 15:45
学习、学习有好处。

  互帮互助,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4 13: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晓 发表于 2012-2-14 13:22
我就挺喜欢看你写的步法,步法和呼吸很重要呀,这是我完全可以自控和努力的东西。
每一点东西都值得去想 ...

还写了一片,放到绿洲万花筒了,应该放错地方了,你看的仔细,有空了看看,给指点下。题目是登山之细节的考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9 13: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2-2-19 13:14 编辑

新驴野叟户外乱弹之42:风马牛不相及,但风与驴却相干
   
    中医称风寒暑湿燥火为六邪或六淫,并将风称之为六邪之首。我们从户外的角度来弹弹风魔。



    去年3月12日,刚开始户外不到一个月时,第四次参加单日户外活动,气象预报当天南风四到五级。走冯家岭,山脊狭窄,虽不算高山,但一侧却是悬崖。当时我对驴友Melanie反复叮嘱:注意瞬间大风;尽量偏离断崖侧,哪怕另侧路况不好;通过垭口尽量低下身子,必要时攀附岩石或草木。

    并且我给她讲解了我的顾虑:从流体力学的角度说,气流在一些障碍物的复杂作用下,会形成瞬间湍流(紊流),城市中的湍流甚至会加强到1-4倍, 2010、2011年北京出现的瞬间湍流曾导致高墙倒塌、彩钢棚像风筝那样被刮飞。我们今天在山崖之上,如果不巧出现瞬间八、九级大风的话就麻烦了。(其实后来成了“驴”之后知道了不但城市和山谷,即使羌塘那样空旷的地理环境也会出现湍流。)

    我属于“风险厌恶型”者,但后来看到的几起案例还是印证了我当时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去年五月,有驴友在贺兰山上被瞬间大风刮下崖去;今年一月,又有驴友在四姑娘山被瞬时大风刮下崖去。

    我们知道,余纯顺就是死于一场沙漠风暴,所以对驴友来说,户外防风也是应有的课题之一。

    户外风灾还体现在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改变体感温度,加速失温。甲壳虫驴友他们去年初的鳌太之旅,就因此造成多人冻伤甚至截肢。他们纳闷自己的专业装备怎么在零下20°居然就不顶事儿了呢?其实体感温度主要取决于环境温度、风速、湿度、身心状况四个指标,你实测的那个温度只是其中的一个变量;如果风速加大的话,那一切都已经彻底改变了。

    关于失温的问题我想将来还专题来弹,这里仅是提示户外活动,从装备上、到思想上,都应该对风灾进行防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9 13: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风,一直觉得是个好东西,大夏天爬山有风吹过来该多么的爽呀,所以原来爬山每次风吹过来,我说的最多的就是“好风呀!”

但去年九月份,东灵山顶的大风是真把我吓了一大跳,毫无征兆地这么大风;昨天北灵下山时的冷风更让我对夏子事件有点点切身体会,颇有点小感触:风,不可忽视,不可小视,户外果真无小事。

对于风,我估摸着目前恐怕也只能本着“晴带雨伞饱带粮”的心态,多预防点。

瞎琢磨了几条,靠谱不靠谱的先抛个砖,引点美玉赚回来哈:
1、出门时不偷懒,必带雨衣,不下雨临时挡个风也许管大用,哪怕是一次性的雨衣呢,多一层总比少一层好点吧;
2、多学点地理常识、生活常识,通常什么地儿风可能会大能有点基本概念,以便于自己提前做好准备,该穿衣带帽换手套的,都提前搞定;
3、有条件的时候,把装备置办得更专业点,功能性更强些,比如挡风性更好的冲锋衣,更保暖的抓绒等等。不到稍微严重点的情况,专业性的重要程度还真体会不深刻。
4、有了好装备也不能偷懒,必须学会用,必须用得快用得好用得熟练。这一点上我反省。
5、凡事预则立,出门前宁可把风的变化想的更夸张点,一般的预案要做,极端的预案也更需要做,期盼一辈子都用不到极端预案,但用不到绝对不等于不需要做。
6、对于把人都能吹跑的瞬时大风,还真没碰到过,没有切身体会,只能先作为问题看看别人怎么说怎么做,多虚心向大家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2 21: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驴友小晓的转帖。

山东不过岱、崂、鲁、蒙。新年伊始,已三起事故。崂山一死一伤,泰山一死。令人痛心。

在我有限的户外活动中,我发现,新驴普遍存在户外技能问题,而老驴普遍存在户外意识问题。

试想,这次泰山的青果事件难道需要很高的户外技能么?一个团队的技能不足以避免这次事故?不!主要是他们的户外意识存在问题。

虽然我还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驴友,但我希望这些东西能对更多人有帮助,所以,谢谢楼主的转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2 22: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懵懂野叟 发表于 2012-2-22 21:42
谢谢驴友小晓的转帖。

山东不过岱、崂、鲁、蒙。新年伊始,已三起事故。崂山一死一伤,泰山一死。令人痛 ...

哇卡卡...正主来了.

列队欢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2 22: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晓 发表于 2012-2-19 13:43
对于风,一直觉得是个好东西,大夏天爬山有风吹过来该多么的爽呀,所以原来爬山每次风吹过来,我说的最多的 ...

上周我的防雨罩在北灵下山的垭口,光荣的被刮跑了.这是个很严重的教训.

一方面这提醒我,装备的使用存在严重的漏洞;另一个方面,是心理准备严重不足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21: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2-2-25 21:42 编辑

关于失温,再转一篇。

低体温症(hypothermia)的病因预防症状及救护(v1.1)

看到又一则国内刚入道的山友不幸遇难的新闻。一位CCTV五台的23岁编辑MM,大学毕业不到一年,身体健康,大学篮球队的,2007年3月10日第一次参加某个著名户外网站的山友自发组织的活动,上午10点到达山脚下,晚上11点就长眠在了北京郊区的海拔2303米的灵山。
  
从报道的环境和经过看,她很可能是遭遇了hypothermia。队友的救护方式不太正确,有的甚至适得其反。而且最后判断死亡时也不尽准确。看完了救护过程,更觉得惋惜。没有脱去湿的内衣,没有人相拥在睡袋里。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能做的事情中很关键的两项。但是不可以尝试使手臂与腿变暖, 那会使冷的血流回心肺和脑部, 导致核心体温进一步下降, 这是致命的。  
  
严重hypothermia的病人会瞳孔放大,没有心跳,没有呼吸,但并没有死亡。那时一分钟仅2至3次心跳即可维持。在没有预先知识的情况下,谁会摸出每分钟仅2至3次的微弱心跳呢。那种情况下的正确方法是在保暖后,持续长时间的做人工呼吸。有过这样的病例,病人在没有心跳后, 经过三个半小时的人工呼吸被救活过来且没有留下任何的脑神经伤害。
  
山友们由于缺乏某些户外运动的知识而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太可惜了。而且责任不在他们,因为国内小学到大学的16年教育,出版物,甚至中文网站上居然没有相关的知识。没有能在中文网页找到任何有用的与户外运动中的hypothermia(低体温症?)及hyperthermia(过高热症?)相关的文字。
  
编写这篇关于hypothermia(低体温症)的短文贡献给国内热爱户外的朋友们,希望大家随意转贴,编辑,任意使用,无需给出处。要弄明白脱水(dehydration),过高热症(hyperthermia), 和低体温症(hypothermia)的病因,预防,症状,及救护。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还要知道风寒(wind chill)的概念,防冷防风防湿。
  
病因
  
人的正常体温是37C度。低体温症是受害者的核心温度下落到35C度以下.如果体温下跌在32C以下,情况会变得严重并最终致命。相反情况, 温度太高的是hyperthermia(过高热症)。
  
关于人的体温,有两个相反的因素相互作用。低温,大风,和湿的内衣使人寒冷。只有运动和颤抖可以使身体产生热量。衣服,避风所,和脂肪层可以防止热量散发,但不会生成热量。
  
出汗通过蒸发而降低体温。寒冷时的颤抖通过增加肌肉活动所需的化学反应而生成热量。颤抖最多能增加达500%的体表热量生成,但只能在几个小时内有效,因为最终会导致肌肉的葡萄糖过度减少和疲劳。
  
在寒冷且大风的山上,体力透支的运动后,天黑降温,穿着湿的内衣,如果是全棉内衣且服装不够保暖,又没有帽子和手套,躺下后不再运动,此时制热和保温的因素长时间小于散热的因素,就可能导致低体温症。
  
户外遭遇的低体温症(hypothermia,也译成低温症,失温症),通俗的讲可以说是逐渐地或突发地(落水)冻死的过程。与冻伤的区别是:在寒冷的野外如果仍有移动能力,在移到安全处的过程中可能遭遇冻伤。在寒冷的野外失去移动能力时,会遭遇低体温症,最坏的最后结果是冻死。
  
预防
  
1. 户外运动时不可以穿全棉内衣。有专门设计的面料帮助把汗单方向排到内衣的外层。通常穿化纤的内衣即可。全棉内衣平时是好的,长时间户外活动时是最糟糕的。
2. 寒冷的天气下一定要带帽子. 在空气里, 多数热通过头部丢失。
3. 知道自己的极限,避免透支。如果迷路,避免惊慌和其它消耗能量的活动。
4. 学习判断低体温症的早期症状。
  
症状
  
按逐渐加重的顺序为:
1. 控制不住的颤抖。
2. 无法完成复杂的动作,特别是手不听使唤,步伐不稳。
3. 神志不清,言语含糊。
4. 剧烈颤抖。
5. 不合常理的举动,例如,脱掉外衣而不知道其实很冷。
6. 停止颤抖。此时进入非常危险状态。
7. 皮肤发白,变青。
8. 瞳孔放大。
9. 心跳和呼吸剧减。
10. 肌肉发硬。
11. 在32C度时身体进入"冬眠"状态(hibernation),关闭手臂和腿部的血流,急剧降低心跳和呼吸频率。
12. 在30C度时身体进入新陈代谢几乎停止的"冰人"状态(metabolic icebox),看似死亡了,但仍然是活的。
  
救护
  
判断低体温症的症状。立即求救,同时正确自救:
1. 确保病人身体是干燥的。一定要脱掉湿的内衣。
2. 降低热散失。方法有,换干的衣服,多加外衣,避风所。
3. 食物和饮料。最好是温热含糖的饮料,不可以有酒精,咖啡因和尼古丁。
4. 外部取热。烤火,在睡袋中与一个健康人相拥。
5. 安置温热水袋在伤者腋窝和腿之间。
6. 不可以直接加热.
7. 不可以按摩或摩擦病人的身体.
8. 不可以尝试使手臂与腿变暖, 那会使冷的血流回心肺和脑部, 导致核心体温进一步下降, 这是致命的。
9. 病人如果身体是冰冷的,那一定还没有死亡。
10. 准备做长达几个小时的人工呼吸。
11. 医院专业救治。
  
世界著名的 MAYO CLINIC 关于 hypothermia 的官方文章。
http://www.mayoclinic.com/health/hypothermia/DS00333/DSECTION=7
  
"A hypothermia victim is never cold and dead, only warm and dead." -“低体温症病人在冰冷时一定还没有死,死亡时身体变暖和。” 这句话来自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 关于 hypothermia 的官方文章,第8页右边倒数第13行。
http://www.cdc.gov/nasd/docs/d001201-d001300/d001216/d001216.pdf
  
"stay dry = stay alive!" -“保持干燥才能保命”。最重要的第一步是换上干燥的内衣。因为停止运动后,如果颤抖也停了,那病人自身不再产生热量。那时穿着运动后湿的内衣会严重降温。至少要脱掉湿的内衣或塞进一件干的衣服或毛巾到贴身处。
  
还有这些与常理相悖的现象:
  
冷得抑制不住颤抖,但低体温症病人后来会停止颤抖,此时已进入非常危险状态。
  
热得大汗淋漓,但中暑病人后来会停止出汗,此时也已进入非常危险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