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 库布齐沙漠露营活动
  • 2023年5月13-14日 杜鹃花露营
  • 2022年五一假期--贵州秘境-
  • 2023年6月17端午节哈巴雪山
  • 2023年3月25日 春季京西古道登山赏花活动
  • 2014年9月 阿里大北线活动照片
查看: 11685|回复: 124

闲逛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0 17: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4-5-19 21:05 编辑

这个帖子的内容,基本是copycopy,没有什么原创,是自己爬山最上瘾的阶段在各个网站上溜达的时候,觉得可以多看几遍的东西,就集中到一起了,方便自己找了再看。

这里面应该有户外并不那么阳光温暖的一面,一直以来,自己觉得与绿洲的精神主题不太相符,所以设定的权限非常个人。现在有人感兴趣,就放开了。

很多东西,你看到了A,就一定会看到-A,无论是否喜欢是否接受,它就在那里。

~~~~~~~~~~~~~~~~~~~~~~~~~~~

[回顾] 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立此存照


原作 男人老狗
发布时间 2005-03-31
  
征得老狗的同意在此发布,有少量的文字和版式改动
  
----------------------------------------------------------------------------------------------------------------
1、关于安全   
  
在讨论安全前我想先讲个故事.  
  
几年前曾经有一位年近70岁的法国老太太独自来中国自驾游,在翻越卡拉昆仑山脉一个4千多米的垭口时不幸死亡,当时中国汽车协会的官员均感到事件非常棘手,因为不知道如何向法国交涉此事.但当他们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在衣服口袋中发现一封遗书,上面清楚写到她多年在全世界旅行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她在旅行的途中遭遇不幸,请当地Z*F就地火化并把骨灰撒在她死去的地方.一个可能发生的外交事件平息了,老人最终安息在卡拉昆仑山上.  
  
回到户外安全问题上.户外运动种类繁多,磨房网站上对其做了个大概的分类,有17种之多,个人认为虽不是很全面,但也海陆空军全有了.其中有可以带竞技性的,如自行车,攀岩,帆船,定向等,也有不能作为竞技性的如登山,徒步,探洞,飞伞等.但不管其运动形式和参与方式差别多大,这些运动有一个共性,就是当这些运动在户外自然条件下开展时,其安全上的不确定性.  
  
拿我们熟悉的自行车运动来说,当在室内跑道上,其危险性几乎是零,但当在户外一条看其来相当清净,完美的下坡公路上,一小片细沙很可能就是致命的.那么户外运动这种风险可以完全规避吗?有些观点认为可以,比如针对上面自行车的例子,如果一个人骑行时速永远不超过20公里,再加上万二分的小心,他也许可以避免所有路面上的突发危险.只是也许.  
  
户外运动的危险性,来自于变换而威力无穷的自然以及人对其的参与性,我想我们走进大自然正是去感受和体验自然与生命的意义.这里我不想就生命的意义做讨论,因为这个话题太大了,我只想说如果排除了所有危险性的自然将是人类的悲哀.同样如果没有了速度,冒险和极限的含义,户外运动将失去其生命力.没有零风险的户外运动,避开所有风险的最好办法是呆在家里.  
  
那么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来说,他的安全意识应该如何建立?我认为首先他必须清晰认识户外运动是一个高风险运动,正确评估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种类,学习尽量将风险控制在最低,并随时准备面对最坏的结果.这些结果里包括残废,甚至死亡.  
  
现在对安全意识的讨论经常只是局限于如何避免事故,却鲜有讨论如何正视可能的事故.这是一种畸形.让每个人知道户外运动不存在零风险,并认真思考自己所能承受的最坏结果,才是安全的第一步.因为只有经过了这样的思考,才会有基于自我,家庭以及社会责任上的,成熟和负责的态度及行为,同时这也是户外运动另外一个基本理念"自主"的良好开端.  
  
上面故事里所说的老人让人尊敬,因为她首先就正视了所有的可能,并对自己的行为负以全部责任,她首先在心理上是"安全"的.  
  
2、关于自主(自助)   
  
自主这个提法是从Reinhold Messner的<阿尔卑斯式攀登>里引用来的.个人认为自主比自助意义更深刻而广泛.自助首先给人联想就是非商业,好象AA就是全部.但事实上户外运动很多都是有商业运做的,这些运动中人们一样是需要自主的.  
  
还是举个例子  
  
 去年,法国著名车手,前巴黎-达喀尔拉力赛三届摩托车组冠军得主理查德·塞恩科特在法老赛事中死于撞车,这是摩托车运动界的一大损失.所有这项运动的爱好者向他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这不仅因为他是这个世界上最艰苦同时也是死亡率最高的赛事的三届冠军,更因为他对这项运动的投入,他曾多次负伤后仍坚持参加比赛.他说:我热爱摩托车!没有人说他是为了钱在拼命,人们尊重真正的勇者.  
  
有人爱好登山运动,有人以登山运动为职业,不管是哪种情况,只要是喜爱这项运动的人,他必然会用心去了解并积极的实践,并在能力范围内尽力做到最好.因为热爱而投入,是实现自主的一个基本条件.如果没有了热爱,一个人不可能去努力克服所要面对的困难,更不可能对可知及未知的危险坦然面对.  
  
客观分析自己所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自主的参与自己所热爱的运动,并坚持严格的自律和道德。这样的人不会因为没有人给自己准备好地图而抱怨,这样的人不会摔断了腿就在同伴中寻找责任和赔偿,这样的人也不会总是带着四五十个新人出行并做他们的保姆,除非他所喜欢的不是行而是其他.  
  
所以我认为户外运动有其所适合的特定的人群,他们热爱自然,自主自立,经济较为宽松同时相对社会责任较少.如果不是因为职业,个人认为不应鼓励那些已经结婚生子并对亲人承担大量社会责任的人去玩户外,不管他是否真的能够"只是玩玩";我更加反对那些家境贫寒穷连学费都要父母借钱支付的学生去爬山!  
  
谁可以保证他或他们在户外是一定"安全"的?而当一个家庭的支柱倒下的时候,我们的募捐除了满足了我们"爱心"的表达之外,对这个家庭真的能弥补什么吗??而对与那些经过思考选择了勇敢者游戏的人,我们不必为他们担心或唏嘘,我们只需要尊重和祝福他们.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3、关于环保  
  
我不知道户外运动是如何被挂上环保的标签的,事实上相对标准的体育竞技项目,户外运动对自然的破坏性无疑是巨大的.即便我们在山野中只留下了脚印,但当人数众多时,脚印一样构成破坏.也正因为如此,户外运动要求的它参与者必须有强烈而超前的环保意识.而在环保意识十分落后的中国,这样的人群现在显然还只是少数.  
  
有人提出通过吸引大众投入户外运动,可以借此向人群灌输环保意识.姑不论要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是一项需从基础教育开展的系统的社会性工程,包含了严谨的科学知识,绝不是一两天可以灌输而通的,这种看法首先就忽视了户外运动本身所具备的破坏性.  
  
03年云南红塔搞了个百人登哈巴.环保宣传的条幅从哈巴村一路拉到了BC.包括后勤人员近三百多人马,把整个BC踩成了个巨大的泥潭,造成的破坏可能是当地村民一年都做不到的.  
  
户外运动的实质是一种爱好,和所有的爱好一样,我们是来玩的,,参加这项运动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使命和荣誉.但户外运动也和其他运动有巨大的不同,那就是这项运动需要通过对自然的索取来获得自我的愉悦,所以一个户外运动参与者首先需要心存感谢,并严格要求自己,学习环保的最新知识,把自己对自然的冲击降到最低.并用行为影响自己所接触到其他爱好者.这是他应尽的责任.能做到这一点已属不易.  
  
现在经常能看到扯着宣传环保大旗吆五喝六去登山的.把一个破坏性的活动和宣传保护其破坏对象的工作搭在一起,这实在是一种很奇妙的现象.  
  
还有一个观点是对比Z*F或民间的开发行为,户外运动对自然的破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是一种宽人宽己的放纵态度,我们也许无力改变他人和现实,不代表我们因此可以丢掉责任和自律.
  
4、关于发展  
  
小平同志说:发展就是硬道理.  
个人认为这句话不尽然.因为不计成本,不考虑效率和代价的盲目发展是不可取的.  
  
人类需要生存空间,这种生存空间是通过向自然索取而获得的.但如果人类空间无约束无限制的扩张,最终会招到大自然的报复.如何和自然和谐共存,早已是世界性的课题并为许多国家地区所重视.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森林公园的面积超过40%,在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泰国,大量海岛是不允许开发旅游的,同样在贫穷并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肯尼亚,一些重要的生态河流只有拜祭神灵的时候才对游客开放.这些都是良性发展的例子,其中也可以看到吃饭权并不是一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里Z*F对社会资源的调配和使用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样,引用十一狼的话,户外运动需要有序发展.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户外运动良性有序的普及和发展,不仅需要群众整体素质和经济实力的提高,更需要Z*F在规划和经济上的投入.以毗邻深圳的香港为例,Z*F建立了大量的郊野公园并对其科学规划,划分了游乐区,原野区,特别保护区,在游乐区设立了一些步行径,全家乐径、健身径、自然教育径等,供市民远足步行,欣赏自然,同时将大部份的山野保留了其自然的原貌.每年Z*F的设施维护和管理费用超过数十亿,这里面还不包括各种民间基金的投入.  
  
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环保规划和投入,以目前国内的Z*F素质不仅不可能做到.更多的时候Z*F直接是各种短视经济开发的始作俑者,而游客众多的地方往往是这种开发的首批受害者,如三洲田.在没有Z*F的参与和支持下,仅靠民间平台把大量人群带到全无安全保障的山野中,正是电炉所说的:山野不能承受之重.  
  
不管是基于自然界的承受力,还是户外运动者的自身适合性,或是自然人群对这种文化诉求的必要性,户外运动都不是必需"蓬勃发展"的,尤其在Z*F不能完全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之前.  
  
老P在讨论中引用了一个搭公车的例子,个人认为可以做为一个反证.因为赶同样的公车的人必然有着同样的诉求方向和目标.不是每辆公共汽车都合适每个人的.偶尔也许有人会上错了车,当他发现这辆车不适合自己自然会下车,但不需要我们把所有人都拉上来再搞个大浪淘沙.车会爆胎的.  
  
5、关于磨房  
  
从磨房成立初期的定位看,从一开始他所选择的人群就包含了户外和旅行两种不同的人群.也就是说从起步阶段磨房就不是个单纯的户外网站,而是一个户外+旅行网站.  
  
经过几年的发展到今天磨房已经成为了一个小社会,目前磨房里不仅聚集了大批户外运动爱好者.还有数量庞大的旅行爱好者,摄影爱好者,文学爱好者,交友爱好者,雄辩爱好者,灌水爱好者等各种人群.有社会就会有分化,磨房至今仍希望能努力保持他最初的以户外和旅行网站为主的特色,并对此类人群给予了倾斜性的支持,但也经常会被各种声音所左右.管理者必须掌握平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和诉求,避免矛盾.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加,这种妥协性越来越明显.比如推荐头驴制度的产生,比如百公里.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磨房将成为一个拥有近十万常驻ID的超级网站.其社会性将更加明显而户外性将更加模糊.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坚持扛着发展户外运动,弘扬户外理念这面大旗,感觉不仅乌托帮,而且最终会祸人累己.有人说磨房的魅力就在于其包容性,呵呵,个人认为这个的包容性并不适合户外运动.  
  
是朝大型门户网站演化,还是回归专业网站的本色,这完全取决网站建设者的意愿.要么把全面开放,要么闭门造车,要么开着大门关着小门造车,都是可以考虑的方式,只是不要再把户外运动和自助旅行这两个本来就有着大量本质区别的事物不舍不离的混在一起谈了.  
  
对户外运动,应该坚持特定人群特定的文化,坚定的宣传和倡导安全,自主和环保理念.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充分理解安全和责任的前提下,因为热爱而走向户外,并自主自律的,用心在大自然中学习和探索.我想,也许这样才是对户外运动真正的发展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绿洲币 +2 收起 理由
空空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19: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山,不曾远离……

一、“因为它在那儿”
——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

1924年乔治·马洛里和同伴安德鲁·欧文究竟有没有登顶珠峰,始终是世界登山界最大的一个谜——如果他们成功登顶,将把这个历史时刻提前29年。
     乔治·马洛里参加了人类前三次对珠峰的尝试,并最终消失在海拔8600米的暴风雪中,再也没有回来。
     马洛里18岁的时候就喜欢上了登山,在那个被称为“阿尔卑斯登山的黄金年代”的日子里,年轻的马洛里并不是欧洲大陆最优秀的攀登者。
     然而,他对于山有着极强的进取心和巨大的兴趣。
  
     1921年,他作为第一支珠峰攀登队的一名成员,曾因为固执和缺乏地形知识而大受苦头。接下来季风季节的恶劣天气,让他和伙伴布洛克二人在帐篷里足足等了三个星期。那一次,他到达了北拗——并测量出这里的高度是海拔6985米。由于全队处于极端疲惫的状态,这一年的侦察没有向更高的地方前进,但是他们终于找到了通向顶峰的路。这次攀登在“阿尔卑斯攀登方式”之外,确立了适合于8000山峰的“金字塔攀登方式”。

1922年,马洛里第二次来到珠峰,并被邀请担任攀登队长。马洛里和剑桥校友索马威尔对体育精神的坚持,使得他们难以接受对氧气的尝试。马洛里等4人到达8170 米的高度并返回时,遭遇了滑坠。做保护的马洛里的快速反应拯救了同伴的生命。这一次攀登,最终到达了8300米——离顶峰只有500之遥。这一年活动的一个最大收获是,发现了氧气的确切效用,并确立了高山氧气设备的基本模式——气瓶、气管、面罩,后世的人们只增加了一个调节器。

1924年,第三支珠峰探险队来到山下,马洛里依然在队伍中。这一年他38岁。他和22岁的牛津大学划船队队员欧文自告奋勇地担任了最后突击顶峰的任务。6月8日午后不久,马洛里和欧文从8256米的突击营地开始向峰顶进发,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淹没了他们的身影——他们再没有回来。队长诺顿观察到他们的最后位置是在8600米附近。

马洛里最为人知的,是他的一句名言:“因为山在那里”。这句话既是大众传媒无数次错误引申的亮点,也曾激励了许多新人踏入登山的行列。
     然而,那是个被传媒和观众们刻意附会夸大了的误会。马洛里的脾气倔强并且不善于做作。1924年随队的记者在营地一个劲追问他为什么还来珠峰,被问得不耐烦的马洛里最终没好气地回了一句:“Because it is there.”就掉头而去了。

真正的喜爱,是没有理由的。
  
*后记:
     在乔治·马洛里失踪16年后,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有6000万以上的人死于这场战乱。
  
     1999年,一支登山队在珠峰的冰雪中,发现了一具像大理石雕像一样洁白的尸体遗骸。遗骸面庞朝下趴在山腰,双臂外张,双手深深地插入冰冻的土中,他的右手臂严重折断,肩部重伤,两腿部位也有多处骨折。安珂和队员们从尸体残留的衣服碎片以及其它的遗物上证实,他就是失踪了整整75年的乔治·马洛里。

二、疯子、梦想家和皇帝
——库库奇卡、克洛普和梅斯纳尔
  
“疯子”:捷西·“杰里克”·库库奇卡(Jerzy "Jurek" Kukuczka

库库奇卡名字中的"Jurek"是同行们加给他的,因为他的伟大只能用“疯狂”来形容。
     库库奇卡,1948年生于波兰的Katowice。**10月24日,在洛子峰南壁8200米处失踪。
     库库奇卡因跟梅斯纳尔竞赛先完成14座而倍受关注,虽然他比梅斯纳尔迟了一年(1987),但他创造了登顶14座8000山峰最短时间的记录:8年!其中85年他登顶了4座:道拉吉里、卓奥友、安那普尔那、干城章嘉。
     他的壮举在于,在8000米山峰开创了9条新路线——1次单人登顶、5次阿尔卑斯式、4次在冬季,其中卓奥友是“冬季+新线路”。
     他的实力在于他超常的毅力。他的同伴Voytek Kurtyka说:“杰里克是我遇见的登山者中最坚强的,突出在于他忍受痛苦和藐视危险的能力。同时,他着魔于一种领先他人的内心冲动。象他这样的人,遇到障碍时,不是粉碎困难,就是撞破自己的头。”
     库库奇卡是这样一种人,他不仅有想象力,而且有实现想象力的能力。即使在寥寥无几的世界超一流登山好手中,他依然是最特别的一个。

“梦想家”:戈蓝·克洛普(Goran Kropp
看着这张照片里略微秃顶的男人,我们可能很难想象他是位了不起的攀登者。
     克洛普生于1966年。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通过望远镜看父亲登Dolmites,他认为父亲是个英雄。
     克洛普知名于他的珠峰攀登。他用自行车带着所有登山装备从瑞典出发,到加德满都后,背着装备步行到BC,不用氧攀登,然后骑车回家。
     1997年春天,他和女朋友一起登了希夏邦马。他说这是他最后一座8000米山了——他相信运气已经交给了喜马拉雅,如果要强行冲8000米山峰,大脑会进水的。
     1999年,他又食言了,和女朋友去了珠峰。
     2000年春天,他和Ola Skinnarmo滑雪去北极,半路上他的拇指冻伤,短暂商量后,他独自坐飞机回去,手指保住了。Ola成为第一个滑雪到北极的瑞典人。
     当我2002年5月初结束了一次雪山营救活动、回到城市的时候,我听到了他的死讯。克洛普生前有一个目标是独自航行到南极,穿越南极洲,再驾船回家。
     克洛普之所以是我的偶像,在于他崇尚简单和自主的攀登方式——独自骑车横跨欧亚大陆,徒步进山,再无氧攀登珠峰,然后就骑车回家——他要的不是投机取巧之后得到的光环,他只是真实地在经历着自己的生命——他的梦想没有杂质。
  
“登山皇帝”:莱因霍尔德·梅斯纳尔(Reinhold Messner
他是当代最知名的登山家,他是全世界第一个登顶了14座8000米山峰的人。
     梅斯纳尔,1948年出生在奥地利的南蒂罗尔,5岁开始登山。
     20岁时,他和兄弟冈瑟(Gunther)几乎爬遍了Dolmites和西阿尔卑斯所有最艰难的线路。他的信条是轻装阿尔卑斯登山法。
     70年,冈瑟在两人第一次去攀登南迦·帕尔巴特时遇难。事后,梅斯纳尔曾被一些人指责为“为了独享登顶荣誉而误导弟弟走错路线遇难”。掀起这场问罪的是同队的德国登山者克耶林,那一年下山后梅斯纳尔与克耶林的妻子谈上了恋爱,后来还结了婚,可惜那段婚姻延续时间不长。
     梅斯纳尔曾多次回到南迦·帕尔巴特,试图找到证明自己清白的证据,可是一直没有收获,怀疑他人格的疑云不时飘在他的头上。
     直到最近,才有人找到一具很可能是冈瑟的遗骨。梅斯纳尔立刻赶去了现场,但他却没有把遗骸交给权威机构做DNA认证,反而将它火化了。
     他到底是不是被冤枉的?永远不会有人知道。因为最可能洗刷他清白的证据,被他自己消灭了。
     梅斯纳尔创造了人类第一次无氧登顶珠峰的记录,另一次攀登中他创造了第一个单人、无氧、新线路攀登珠峰的奇迹,他还是第一个登上所有8000米高峰的人……他是登山者中活着的传说,被称为“登山皇帝”。
     “虽然世人认为无氧登珠峰和单人攀登南迦帕尔巴特是不可逾越的,”他说,实际上,他的个人壮举应该是“1984年和汉斯·卡默兰德(Hans Kammerlander)在加舒尔布鲁木1、2峰之间的穿越”。
     梅斯纳尔最可贵的是,他是唯一攀登南迦帕尔巴特Rupal线路登顶的人。今天,珠峰上人山人海。即使单人登顶,只是意味着从冲锋营地到顶峰无人帮助罢了。梅斯纳尔在季风后期真正单人登顶,现在恐怕任何人都办不到。
     1996年他仍然出现在加舒尔布鲁木1峰的BC,可当他看到满山的人之后,就转头离开了。
     目前,梅斯纳尔已经停止登山,他在奥地利家乡开办了一所针对孩子的登山学校。
     梅斯纳尔,是所有登山者中最出名的人,也是最让人难以理解的人。他的故事教育我:不管你有多出名、多牛B,在登山的时候,还是纯粹些好!
(有关梅斯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悬疑,请见http://11wolf.blog.sohu.com/7068706.html
  
#全世界登上所有8000米高峰的人目前只有13人,他们中一些人已经遇难。
  
*后记:
     常识告诉我们,没有人是长生不老的。
     和平年代,绝大部分人,死在床上——OK,这没有问题;少部分人死在自己喜爱的地方——我想,或许那也是一种不错的归宿——如果真的发生了的话。

三、活着的人们,请各自珍重!
  
     我第一次亲临雪山环境,是1997年。那年9月我和一个朋友去了珠峰大本营。由于有熟人的中间介绍,我认识了当时的大本营总联络官仁青平措。仁青平措是一位在登山界广受尊重的老行家——不是因为他的攀登成绩,而是因为他曾从高海拔营救了许多攀登者。
     我跟他握手的时候,心里“咯噔”了一下——我只感觉到2根手指。
     老仁青,是位很热心的藏族人。他看我们的睡眠装备有些单薄,特地为我们找来了厚厚的藏毡——大本营总联络官一般是不介入这些琐碎细节的,他还用外国队“贿赂”他的一排可口可乐给我们做“枕头”。晚上,我边闻着藏毡的味道、边想象着喝可乐的清爽,睡得很香甜。
     老仁青的平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登过多高的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个什么样的人。
  
     我第一次攀登雪山是2000年事情。此前的99年,我差点去了玉珠峰,但临行前,因一个大客户推迟开盘,我只好退了机票目送几位伙伴飞腾而去。
     因此,我错过了2000年5月的章子峰攀登——原因并不复杂,章子峰7543米,攀登它必须有至少一次6000米雪山的登顶经历——这个信条,现在已经逐渐没有多少人遵循了。于是我承担起了大后方总联络的任务。
     2000年初,我通过了国家队的初级攀冰训练。在深圳组织日常拉练活动时,意外地遇到了2位93年到96年一起玩酒吧的朋友——王涛和周虹骏。
     王涛和虹骏之所以参加我们的训练,是因为他们准备5月去攀登玉珠峰。看到他们也喜欢户外,我是由衷的开心——这至少证明了,我的朋友们不约而同地跟我走着同样的道路——走向自然。
  
     2000年的整个4月和5月,我的业余时间都忙于章子峰的组织事宜。王涛和虹骏参加了2次我们的训练后,就单独拉练了。走前,他们告诉我是跟广州一位“有着7次玉珠峰经历”的领队去的,而我只是很简单地叮嘱他们要注意天气和懂得必要时的下撤——在我的印象中,玉珠峰从来就没有出过事故。
     5年前的今天,5月6日下午,我在深圳卷烟厂门口接到了王涛亲人的电话,他们问我要了青海登协的联系方法。次日中午,我正在明晃晃的大街上寻找吃饭的地方,一个电话打来——王涛和周虹骏出事了。
     事后的搜索和分析表明,这支商业队伍的领队(“马尧”,广州一个户外店的小业主)完全不具备带人攀登玉珠峰的能力——他自己都没去过雪山,所有的光环都是吹牛。他带去了4名新手,留下了3具尸体。并且为了区区几千块钱的帐篷,在有3名队员失踪的情况下,撤去了C1营地——王涛的遗体就是在C1营地附近几十米的地方被找到的。
     2000年9月,我去攀登玉珠峰。上山之前,我带着烟和酒来到了他们的墓前,在十几名队友面前,我没能忍住泪水——他俩曾是多么年轻而鲜活的生命,却葬送在一个无耻之徒的手里。

王涛和周虹骏
  
《他们》
——致王涛、虹骏
  
     他们走了
     在五月的艳阳,开始温暖新世纪的时候
     他们走了
     在我来此之前的那个春夏之交的风雪中
      
     他们是我的朋友
     曾有过把酒微酣
     曾有过卧石笑谈
     十年或者一天
     都是很短暂的吧?
     对于生命而言
     对于亘古盘横于此的大山而言
      
     他们是普通的生命
     年轻带着冲动
     自信并且轻信
      
     他们是唯一的生命
     对于血脉相联的他们
     对于身为朋友的我们
     还有依依情深的她们
      
     他们的喉咙
     是在此喑哑的吗?
     玉山裸石、昊天长风
     听得到远处青藏公路汽车马达的轰鸣
     听不到我此时锈蚀而低回的沉痛
      
     他们的瞳孔
     是在此干裂的吧?
     枯草雪水、寒云苍鹰
     看得见日出月落
     看不见群山中那块无华的墓碑
     还有散落在我心头、他们从未逝去的青春
      
     不知
     那是怎样的寒冷
     穿过风雪和暗夜
     来到空无一物的C1营
      
     不知
     那是如何的疲惫
     步履踉跄、困顿饥渴
     然后在绝无人烟的碎石坡
     一睡不醒
      
     有一天
     我来到这座山峰
     站在他们会合的峰顶
     记数他们迈出的脚印
     我还能怎样由衷地幻想
     告诉每一个路人
     他们是从未逝去的青春
      
     2000.9.27-30于玉珠峰各营地
  
     2001年5月,我作为深圳队的总领队又一次来到玉珠峰,参加中国登协和青海登协联合主办的登山节,这次我在南坡担任兼职教练。期间,我们北坡的一位队员“旗手”因为严重高原反应差点被突发性高原脑水肿带走生命。
     攀登活动结束,我几乎因为保险办理中的问题与青海登协的工作人员干起来——他们只给参加者办理了普通的旅游险——高海拔免责,收了我们每人200,但只交了保险公司60。作为一支队伍的负责人,我要求青海登协在格尔木留个工作人员,以便与当地医院打交道。对方告诉我说:“办个登山节我们才挣几个钱啊!西宁还有旅游团等着我们呢,我们没时间管后面的事。”
     如果我不是代表一个队伍与对方交涉,我真想给对方一耳光。
     主办单位基本撤出后,送走假期结束的队友们,我陪着旗手在格尔木做了一周的高压氧舱治疗。治疗之余坐在格尔木最“热闹”的大街,悠然地喝当地出产的酸奶、吃回族美女烤出的馕和肉串。
     然后,我们乘火车徐徐经兰州、广州回到深圳。
     在广州,承蒙黄茵款待,我和旗手美美吃了一顿粤菜,两个人还跑到她的新居,痛快地洗了个澡。
     “旗手”曾是我们这个登山圈子里的一位后起之秀。然而经过这次事故,他明显地变了一个人。
     回去之后不久,他结婚了。
     从此,我只是在年节的时分收到他的短信:“郎,新年快乐!旗手

2002年也是个多事的年份。
  
     首先是5月初,我们改道去四川的大雪塘参与一次高山救援行动——那一次,毛病出在被救援者的身上——为了争夺首登成都最高峰的“名声”,他半途脱离了队友,独自上去、玩了个假失踪。
     结果我们日夜兼程赶到的时候,正碰见那位得意洋洋的仁兄带着前女友在吹嘘着自己的“成功”登顶。然后他抛开自己队伍里的所有队员,带着赞助商和前女友迅速开车返回成都,只为了及时把自己的故事版本报道出去”。
     这位仁兄曾以记者的身份参加过2000年的玉珠峰山难搜索,并因此进入登山圈子;2001年我们还作为一支大队伍的成员,共同攀登过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山。
     他后来还有更“精彩”的表演,坚定地证明了自己的人格缺陷。
     大雪塘事件,让我清晰地意识到:随着登山运动的普及,这山里啊,真是什么人都有.

5月下旬收到一家外国公司的邀请,我正准备办理去法国游玩的手续。2名深圳的驴子不幸在户外活动中,被突发山洪冲走。
     我几乎是第一时间得到了出事的消息,并和几个山友赶到现场,与公安、武警一起参加搜索。经过近一天的努力,在刺骨的暴雨中,我看着其中一位失踪者的遗体从眼前的水潭里漂起。
     出事的两个人,是那次活动的领队。然而,一次微小的疏忽加上一次偶然的洪水,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
     随后,我放弃了领略阿尔卑斯的机会,参与到民间自发的善后工作中。
     出事的两人都来自偏远地区的贫困家庭,来自不同网站、论坛的深圳山友们发起了一次面向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募捐,在20天的时间里,我们募集到了15万现金。
     在各行各业山友(会计师、银行职员、律师等)的义务支持下,募捐的过程高效、透明地得以顺利完成。
     也许,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很多很多陌生人,但其实我们都是同类。通过某种共同的东西,我们会连接在一起——比如,那一次是山和自然。
  
     8月份,我拎着个塑料箱在一家医院住院部的走道里缓慢地走着,塑料箱伸出的塑料管正插在我的左胸里。
     突然,电话响起,一个遥远的声音从日喀则传来:“十一郎,出大事了!”
     给我电话的,是我参加攀冰中级训练课程的绳友“藏蓝”。她也是那一年北大希夏邦玛西峰的攀登队员之一。
     我的手紧紧握着塑料箱,无望地得知有5个年轻的大学生告别了人世。
     紧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电话纷纷向我打听知道些什么。而此时,我除了告诉别人我在养伤之外,什么都没说。我知道,最重要的是,不能让遇难者家属先从其他渠道得知此事。
     于是,我联系了几个在各大户外登山论坛“管事”的山友,经过一翻磋商,大伙决定:先按住所有道出遇难者真实姓名的帖子。
     所以那一次,网络媒体表现出的反应速度,好像不如电视快——我们那时还没有电视台的路子。
  
     2003年是个对于登山爱好者而言很好运的一年——连大雪塘那位仁兄都登顶珠峰了——虽然他丢三落四、忘带了不少必要装备,可是毕竟有好的高山协作、强大的后勤以及老天爷给的好天气。
     这一年,珠峰的电视直播报道,大大推动了民间登山运动的普及。下山后,我至少接过20个陌生人的电话,无一不是说:“明年还登珠峰吗?我参加,我有钱。”
     而这些人,基本没有户外经验。他们想去登山,或多或少是被电视节目烧得大脑发热——从事这种有生命成分的运动,只有钱并不是一件好事。
     然而,这一年的好运,也许埋下了太多的、危险的种子。
  
     随后某烟草集团主办了一次号称面向大众、但实际上照顾所谓社会名流的“哈巴登山大会”。
     那个时间,我正在西藏的一座7000米技术型山峰里抽烟、遛弯。伙伴们闲着无聊时,说起那句“山高人为峰”的广告语,有人笑言——“简直就是‘山高人发疯’!”
     所谓“能力不足金钱补”,登山这码子事,光看表面宣传的风光是不行的。
  
     05年是我的本命年,又是厄尔尼诺年,我觉得还是慎着点好。
     年初,接到一个不错的机会——我要去世界第十一高峰遛三个月。
     在去迦舒布鲁姆I峰之前的那些天,陆续收到不少坏消息:
     出发前一周,珠峰南侧有位美国人肖恩走了。
     5月4日晚,第一时间又得知启孜峰走了一位上海人庄东辰(带他的登山教练是我的朋友)。
     5月5日晚半夜三更,先是有人告诉我:“烙铁(一个很熟悉的哥们)在玉珠峰不见了。”接着又通知我:“人回来了。”虚惊一场……
     前些天,在万圣书店旁的咖啡厅看三联生活周刊,里面有个关于北海套牌车撞死5名行人的深度追踪报道。
     有的时候,作为一名“理性的悲观主义者”,我在想:“也许,对于一个真正喜欢山的人而言,死在山上总好过被套牌走私日本车撞死。”当然,这只是一种有些偏激、有些钻牛角尖的胡思乱想。
  
     接触过一些生死或者离别,也许我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有所遗憾地死去。
  
     喜爱登山的我,在山里曾经最喜欢哼哼罗大佑唱的一首歌,名字就叫做——
  
《歌》
  
原诗: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
译诗:徐志摩
作曲 编曲:罗大佑
  
当我死去的时候亲爱
你别为我唱悲伤的歌
我坟上不必安插蔷薇
也无需浓荫的柏树
  
让盖着我的青青的草
淋着雨也沾着露珠
假如你愿意请记着我
要是你甘心忘了我
  
在悠久的昏暮中迷惘
阳光不升起也不消翳
我也许也许我还记得你
我也许把你忘记
  
我再见不到地面的青荫
觉不到雨露的甜蜜
我再听不到夜莺的歌喉
在黑夜里倾诉悲啼
  
附:原诗
  
when i am dead, my dearest
sing no sad songs for me
plant thou no roses at my head
nor shady cypress tree
be the green grass above me
with showers and dewdrops wet
and if thou wilt, remember
and if thou wilt, forget
i shall not see the shadows
i shall not feel the rain
i shall not hear the nightingale
sing on as if in pain
and dreaming through the twilight
that doth not rise nor set
haply i may remember
and haply may forg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20: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2-3-26 20:23 编辑

3月17日经典穿越路线白八拉一日穿越活动
穿越, 白八拉
本帖最后由 苦茶 于 2012-3-19 20:46 编辑


3月17日,应许多新老朋友之意,举行了白八拉活动。本次活动报名42人,到场约38人,标准版全程徒步,实际近30人完成,算是一次成功率较高的穿越活动。当天雾气较大,很多地方像在下雨,能见度较低,高压线塔发出恐怖的呲呲声,路较滑,傍晚5点多还下起中雨,给穿越带来很大困难。很多强驴比较负责任,放弃了冲击新成绩,带着新人一起走,这种精神很让人感动,这才是真正的户外精神。领队组的强驴来自北方很较有路感,一直给大家指路。许多新人的表现也很出色, 敢于挑战自己,一次就顺利完成了。其中有几点特别值得说明的地方:

1.由于时间不凑巧的关系,白八拉创始人一往直前老前辈并没能亲自出现;

2.南迦巴瓦峰用时6小时55分,完成全程,创下了白八拉新纪录;以前很多人说破8很难,没想到此人直接进7了;

3.相约用时19小时,完成了白八拉往返路线的穿越,全程近80公里,总爬升和总下降都在5000米以上,无愧强驴中的战斗驴称号;

4.飘洒用时8小时10分,闰年羊用时8小时45分,都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绩;

5.近10人8-9小时之内完成了全程路线,这个时间和人数,值得兴奋,具体时间等统计好了一起发上来;

6.活动过后的腐败活动很成功,其间无论男女老少,皆唾沫横飞,实现了“多少白八拉,都付笑谈中”的活动目的;

7.很多新人第一次参加,也在12小时内完成了。这就告诉我们,这种路线,只要想走,且有合适的人带着,是可以完成的。今后我们将致力于带新人完成白八拉穿越的活动中,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把白八拉变成普通的甚至是休闲的活动。

8.许多新人和老驴参加本次活动后,感觉很开心,很不舍,很难忘,希望下次还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是给领队组最大的认可和荣誉,谢谢大家;

~~~~~~~~~~~~~~~~~~~~~~~~~~~~~~~~~~
相当具有冲击力的文章
1、超级兴奋,第一次踏上白虎涧碰到的一往直前老哥,如果真是他,白八拉线路的创始人,,,真的只能说自己的狗屎运确实不错。

2、超级感慨,虽然自己能力不够,但看着有这样一群可爱而又拼搏的人们,,,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3、解惑了,稍微理解点lily.s、土著最近发飙的来龙去脉了,呵呵,走出去,眼界果然更开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7: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2-3-28 17:47 编辑

[北京] 春天走白八拉应该注意的一些小细节

本帖最后由 来自北方 于 2012-3-28 17:05 编辑

呵呵,如果你就是想随便溜达溜达,请绕开。如果你想走的快一点,这可能对你有帮助。个人不成熟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一、白八拉适宜的季节

依次为春、冬、秋、夏,我只说说为什么春天最适宜,主要两方面原因,一是路最好走(植物落叶,大家把路走出来了);二是天气不热,适宜大强度运动。

二、白八拉前注意事项

1、前一天注意休息好  
2、早饭要吃好,但不要吃得太饱,不要吃不易消化的东西。

三、携带的食物和水(千万注意,因为白八拉是非常成熟的拉练线路,所以食物和水都是可丁可卯的准备的,在其他活动中绝对不可照搬!)

1、水根据个人情况,一般带2-3瓶即可,每瓶水中加13克普通白糖(有人说可以加葡萄糖,其实未必好,一是找起来不如白糖方便,二是白糖水随着不停补水进入身体,释放能量的速度适中)和3克低钠盐(里面有钾)。

2、食物根据个人情况带些巧克力、士力架、巧克力威化等,其他如面包、香肠、榨菜等可以带,也可以不带。

3、注意,快速走白八拉,这点水肯定不够,可以在大觉寺或杨陀补水,建议坚持到杨陀补水。要带好零钱啊。可以喝一瓶,再带上两瓶,应该可以到八大处。

三、装备

1、衣服,如果天气不是特别冷,单衣单裤,可以穿比较宽松、舒服(不要太紧,影响腿部运动)的软壳裤或稍厚些的运动裤,上衣速干衣或速干保暖衣。天气如果稍冷,不要忘记戴手套和帽子,因为在快速行走时,人体末梢血液供应减少,容易失温,保暖很重要。可以背一件薄羽绒服坐公交车时穿,路上备用。

2、鞋,当然登山鞋是合适的,但是如果你想提高成绩,还是跑鞋好,跑鞋轻,你想啊,走一次白八拉至少需要抬4万次脚,鞋轻一点节省的能量可不是小数字。白八拉路线简单,穿跑鞋没大问题,就是下山时要注意碎石头,不要扭着脚。呵呵,如果你的脚和腿力量不够,你还是老老实实穿登山鞋吧,毕竟成绩没有健康重要!
~~~~~~~~~~~~~~~~~~~~~~~~~~~~~~~~~~~~~~~~~
鞋对体力的影响这么大?有些超出我的意料呢,但好像实际上是这么回事。

3、登山杖,带不带我自己也有些纠结。说实话,腿部力量稍差的还是带上吧,在爬杨陀大坡时你会感觉很有帮助。但是对强驴跑步前进来说,登山杖也是一种负担。我现在走白八拉肯定不会带。

4、背包,建议背带合适的、轻便的、25升及以下的登山包,方便背负。腰包受力不好,不建议采用。

5、手台,还是带上吧,跑起来时不想说话,但是可以听听别人走到哪了,也不那么枯燥了,呵呵,毕竟户外还要有点乐趣吧?

6、手表要带,记录行程时间。

7、头灯等,你跑的足够快,这些都不要带了。我尝试过摸黑走也没问题的。

四、线路要熟悉
可以方便自己分配体能。

线路中有几处需要指出来:

1、飞来石塔-上方寺垭口,可以走上方寺,也可以直接从那座小山翻过,从上方寺还可以直接插到山脊上,路近不少,但据说路不太好走,好像大家一般都不那样走。
~~~~~~~~~~~~~~~~~~~~~~
(可能是第一次一往直前老哥带我们走的路,路过上方寺遗址,比较陡,有体力的话可能上升比较快)

2、是否下到大觉寺,可以不下到大觉寺,直接沿防火道右转走大约500米,然后可以直接切到铁路上,这样走要比走大觉寺近约300米。这条线路不算作弊的。

3、是不是走铁路隧洞,按过去标准走法是要走隧洞的。隧洞很长,里面很阴森、必须要用手电或头灯,大约要走30分钟,偶尔还会过火车。为啥必须走它呢?个人不建议走隧洞。

4、天山陵园还是西杨陀上山,天山陵园比西杨陀要近一点,大约近15分钟路程。一般认为走天山陵园算是偷懒了,这个本人同意,建议走西杨陀上山。

~~~~~~~~~~~~~~~~
西杨陀可能是上次香山大十字下车的地方,但我们是直接切到天山陵园了,没有从山上走,毕竟不认识路。还得多走学认路哈。

5、从新望京到挂甲塔的防火道有好几处可以小路下切,因为有些下切的路是切到其他地方的,需要记住下切小路。切错了耽误时间。
~~~~~~~~~~~~~~~~~~~~~~
天黑看不清下切地儿也是问题,哎,仍然是认路问题呀。

6、从茶棚到八大处门口,最近的路是走马道。
~~~~~~~~~~~~~~~~~~~~
应该是从茶棚下去的时候岔口,左边是下到离公园门口近,右边是马道,马道上还有岔口吗?忘记了~~~


五、注意行走节奏

爬升速度均匀,爬升转成平路和下坡可以借势跑起来,中途尽量通过调节行进速度来恢复体能,不要一段发力过猛,一段坐下休息。

~~~~~~~~~~~~~~~~~~~~~~~~~~~~~~~~~~~~
要学习行进中的休息,实践出真知,多练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09: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2-3-29 10:14 编辑

花雕的探险人生

转自8264

(本文已发表于“山野”2010年第2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户外运动,让花雕对生活波折看得更加平淡。“每次出行,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回来。看淡了生死,生活中的琐事便不值一提。”他说,自己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生活中很多烦恼都是自己想出来的。”

《中国国家地理》曾经评选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如今,其中的43处已踏有花雕的足迹。他想在还走得动的时候尽可能的把这些地方都走遍,这样人生才没有这些缺憾。

苍山28小时
2005年2月,春节刚过。云南大理古城洋溢着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氛。寒冬时节,百里点苍,白雪皑皑,经夏不消的苍山雪,是素负盛名的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也是苍山景观中的一绝。盛夏时节山腰以上苍翠欲滴,而峰巅仍萦云载雪。

一位年介47的户外“新人”第一次在洱海边亲眼看到如此美丽的点苍山,内心有一点激动,想到山顶走一走、看一看。抱着旅游的心态,他一个人带了张不到巴掌大小的袖珍线路图,于2月19日上午从海拔2600米的苍山中和寺出发了。

刚开始很轻松,路上基本没有雪,顺着山上的小道往上走。到海拔3000米开始,积雪慢慢变厚,山路上雪层深达30~40公分,最深处已经一米多,行走开始变得吃力、速度也放慢了,他此时才知道小看了这座看上去有点阴柔多情的点苍山。到了下午,积雪把山路全部覆盖,他发现自己完全迷路了。

天色渐渐暗下来,冬天的深山里面,一个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怎么办?原路返回吧,有一点不甘心,而且返回也找不到原来的路。还是继续上吧,到山顶说不定有庇佑的地方。好在他有一点登山常识,反正看不到路,只往高处走就是了。山上灌木丛多,虽然无路又很陡,但可以抓住枝条上,往上爬的时候还得小心翼翼,有几次前面就是悬崖峭壁,总算有惊无险,绕道躲开。前后总共攀爬了13个小时后,他终于在前半夜11时登上了苍山海拔约4000米的十九峰之一。

山顶的状况更令他沮丧,这不是一处旅游景点,完全是野山的山顶。没有任何建筑,山顶的风特别大,他都快站不住脚了,冷!山顶无论如何呆不下去,只能冒险连夜下撤。摸索着按照上山的方向往下,慢慢走,决不能停下来,捱到天亮就好说了。第二天下午2点,他终于从苍山上安全下撤,回到古城。至此,他已经在山里面连续行走了28个小时。

这次“苍山28小时”的男主角名叫张鹰,江湖人称花雕。在此之前的一年里,他刚开始接触户外;在此之后的两年内,他登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山峰。也许诺干年后,苍山登顶的经历在他的探险履历中不值一提,没有人记得他还登了这么一座山。但在花雕看来,这个不起眼的苍山教会了他很多,给他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花雕能在以后的登山、户外探险过程中处变不惊,沉着应对,朝着目标一点一点的迈进。

“花雕”是怎样炼成的
作为一名户外爱好者,花雕的所作所为绝对可以称得上疯狂。他登雪山、走沙漠、穿越无人区……,并且每一项几乎都做到了极致。
让我们一起看看花雕都干过些什么。

2004年6月 ,花雕第一次接触户外,泸沽湖至亚丁徒步穿越。在此之前他甚至都不知道户外是什么概念,只是从一本名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的书中看到泸沽湖和亚丁的名字,于是他就去了。

2004年10月,四姑娘山二峰,花雕第一次和雪山亲密接触。他是登山队伍里年龄最大的人,大家想照顾他,帮他背一点东西,要强的花雕拒绝了队友的好意,他以46岁的“高龄”主动要求背50米的主绳上山。最后在队友的鼓励下,客服重重困难成功登顶。当最终站在海拔5276米的四姑娘山之巅,看到山舞银蛇的美景,花雕激动地流下热泪。

春节不是登哈巴雪山的好时机,山上的飓风可能吹走帐篷,想要登顶只能从大本营一口气登上山顶。40多度的大雪坡,登起来很吃力。2005年春节,花雕独自一人,默默跟随向导往山顶前进。身体极限随海拔的提升来临,每走10步,他就要停下来拼命喘息1分钟才能缓过气来。到达山顶时突然下起大雪,向导告诉他:“你很幸运,一下雪,风就停了。这段时间登顶率很低,来10个才有3个能上顶。”

那一年,从哈巴下来,在雪山脚下的小客栈里,花雕给一队从北京来的山友说起他登哈巴的经历,给山友“吹牛”的花雕自我感觉良好。在客栈里,他无意间读到了一本名叫《中国登山之旅》的书,顿时心驰神往,暗暗立下了“五六七八”的远大志向。即从5000米开始,接着6000、7000,最后登上8000米级别的山峰。这个时候,花雕已是47岁的“高龄”,仅仅是登上了5000级别的入门级雪山哈巴。

接下来,在2005年里,花雕相续登顶了西藏唐拉昂曲峰、新疆慕士塔格峰、四川雀儿山……2006年10月,花雕成功登顶海拔8201米卓奥友峰。

至此,在2004—2006年的两年时间,花雕10次攀登雪山,8次登顶成功,完成了他的“五六七八”计划。花雕的行为不仅告诉我们什么叫敢想,更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敢做,在接触雪山的两年中,他从零开始,达到国家级运动员标准。

在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中,登雪山的危险性几乎是最高的,准备方面稍有不足都影响到登山者的生死。“看似简单的山,也可能很危险,不能大意,要准备足够的东西,细致考虑方方面面可能遇到的情况。”花雕心细如发,每次出发前他都会考虑攀登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以及应对方法,让他的运动安全尽量得到保障,他的细心和踏实让家人放心。雪山固然很美,但一步一步迈向顶峰的过程更让花雕迷恋。

卓奥友过了之后,下一个应该就是珠穆朗玛了吧。2007年,我们把目光投向当年的珠峰攀登队伍,熟悉和关注花雕的山友突然发现在队伍中找不到他的名字。这个时候花雕在哪里呢?

2007年4月,花雕又出发了。与一个新加坡小伙子同行,穿越有世界最长大峡谷之称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全程走了40天,其中有22天是无人区的穿越。从雅鲁藏布大峡谷出来后,他瘦了8公斤,腰围只剩了22寸。
此行,花雕创造了不少的第一。历史上总人数最少的大峡谷核心无人区的成功穿越;中国第一次以户外探险和摄影为目的的一次性大峡谷全程穿越(以前的成功穿越全部以科考目的);第一次在西兴拉70度的雪坡上无任何安全设备横切;第一次从瀑布下方的岩石上拍摄到有中国最美的瀑布之称的藏布巴东瀑布。

雅鲁藏布大峡谷之后,花雕的兴趣似乎有所改变,他把目光从登山转向了徒步探险。

塔克拉玛干沙漠号称“死亡之海”,是我国境内最大的沙漠,在人类野外探险的历史上,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一直被认为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是人类向自己极限提出的最严峻挑战。

2008年1月,花雕让人们的目光再次在其身上聚焦。经过18天的艰苦徒步,他沿克里雅河线路成功完成国人首次无后援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全程徒步400公里。除了花雕本人外,同行的是5名驼工、1名翻译和20匹骆驼的驼队。

2008年6月,花雕徒步十一天穿越四大无人区之一阿尔金山核心无人区,历经高海拔的湖泊、戈壁、草原、沼泽……,包括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沙漠。

2008年12月,花雕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名队友,采用全队人手一台GPS手持机,依靠卫星定位自主式徒步每天傍晚终点集结扎营,穿越了罗布泊无人区的核心区域,包括部分东西线、罗布泊大峡谷和营盘古城附近的原生态胡杨林区域。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这地球上为数不多的最为广袤、最为荒凉的地方。

2009年10月,花雕从青海玛多黄河第一大桥出发,历时18天,以徒步的方式探寻2008年确定的新的黄河源头—那查陇查曲。其间途经玛多黄河第一大桥、黄河大坝、鄂陵湖、着让湖、扎陵湖、麻多乡、黄河第一小学、约古宗列曲源头、那查陇查河源头。

2009年12月,花雕徒步海南岛,以8&#65533;中卫椿卮┰胶D系旱娜却粤趾秃0断撸尤却粤肿呦蚝Q螅逖楣谡嬲娜却5和讲教较铡&#65533;

关于登山、关于户外徒步探险,花雕近乎偏执的向前走着,按照自己的步伐推进。2010年,花雕52岁,我不知道他还有什么样的惊人之举呈现给我们,谁也不知道他在户外探险的道路上还将走多远。


爱玩的“老顽童”
花雕真名叫张鹰,福建人。对于这样一个有着传奇探险经历的人,你会想象他是什么摸样,凌乱的长头发?满脸络腮胡子?臂上有异域的刺青?粗大的嗓门?

当你见到花雕本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与你想象中的完全对不上位。脸部的胡须剃得很干净,理着短头发,精瘦、干练,一副知识分子形象。他的言语很柔和,还带着些东北味的腔调:“别人称呼我叫‘花雕’,我喜欢这个昵称。”

尽管平时看上去话不多,但相处久了,熟悉之后,花雕就会很健谈。话匣子打开后,便是神采飞扬,就像他自己形容的那样,一旦决定做一件事,就要投入十二分的热情与精力。攀登雪山是危险的,他也尝遍苦头。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拼命”时,他只是说“这是好玩的事”。

花雕总能把外人看来几乎不可能的事情“玩”的出色。年轻时参加海军,他什么都学,复员证上的头衔多的吓人。进民航局后,当驾驶员的他开始自学外语、中文、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商业经济,甚至武术等课程。所以外人看他是个“怪人”。后来他突发奇想选定课题,到厦门大学读了研究生。自学成才的他在国家CN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专业论文,还写了一年的专栏。……每一段人生,他总能“玩”得出色。跨越多个领域,但同样精彩。

在花雕的登山经历中,有一段不得不提,那便是珠峰的攀登。2009年5月,花雕在珠峰攀登到8500米时突然选择下撤。当时为什么下撤,说起这段经历花雕显得很坦然。

多少人能禁得住世界最高峰的诱惑,这个时候,选择下撤比继续攀登需要更大的勇气。在8500的时候,珠峰上空狂风肆虐,花雕觉得脚步越来越重,状态很不好。他停下来歇了歇,是咬牙继续上?还是下撤?

继续上可能能够登顶,但对安全下撤没有把握。不上吧,都到8500了,世界最高峰就在眼前,实在太可惜了。到底如何选择,时间不多了,容不得有半分的犹豫。

大约3分钟之后,花雕选择下撤。反正是玩嘛,登山不是事业、不是很了不起的事、不是英雄行为、只是玩的一个项目。没有必要冒险,该放弃就要放弃,于是他释然了。

花雕是个执着的人,他自称是“被耽误的一代”,一旦有机会学习便如饥似渴。“人的综合实力最重要,我不会拒绝任何知识。”在辉煌的顶点,他往往选择抽身而去,转行重新开始。每次抉择都出于兴趣,跟着感觉走,顺其自然,走到哪算哪。他说,人生应当是快乐的。只要每一天过得充实,做自己想做的事,将来就没什么好后悔的。尽管,他的行为往往不被人理解。

生命不息
探险不止
珠峰下来之后我们看到花雕很少去登山了。他说:“我只是选择了一个比较冷门的运动项目,并且幸运地取得了一点成绩。”登山对于他,不为征服山,只为超越自我。他说:“登山的体验会让人看开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变得淡泊、简单。”

现在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户外徒步穿越上。雅鲁藏布大峡谷穿越途中,花雕拍到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其中包括第一次从瀑布下方的岩石上拍摄到有中国最美的瀑布之称的藏布巴东瀑布。他把这些照片贴到网上,和大家一起分享,把他看到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展示出来给大家看。结果这些照片受到驴友热捧,网络上点击率一直居高不下,很多人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感兴趣,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亲身前往,通过这些照片他们对大峡谷有进一步的认识。

大家对这些照片的喜爱让花雕很受鼓舞。相对于单纯的登山而言,去诸如雅鲁藏布大峡谷之类的地方徒步穿越获得的体验更为丰富。花雕说,徒步是个人的收获,摄影又能给大家分享。摄影和户外结合到一起,把所去的地方的所见所闻表现出来,让想了解、想去这些地方的人看到,这样的户外探险更有意义。


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时候,足足大半个月在戈壁沙漠上行走。满眼除了黄沙还是黄沙,看不到人影,心情郁闷得令花雕抓狂。这次旅途回来后,他在一个月里面都不愿意和别人说话,对精神上都是一种伤害。但这次沙漠的穿越他有幸看到了50年一遇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大雪,用镜头把这种难得的景象记录下来。看到这些照片,花雕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雅鲁藏布大峡谷、塔克拉玛干沙漠、罗布泊……,花雕究竟要走什么样的线,这是很多人关心的一个问题。内知名驴坛8264上有这样一个帖子,征求中国最难且经典的十条徒步穿越线路,发帖者正是花雕。花雕说其实他也不知道要走什么样的线,如果一定要给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经典而且有难度。只经典没难度不行,比如走长城,确实很经典,但走起来没什么意思。只有难度不经典也不行,比如说西部随便某一处不知名的山沟,可能难度非常大,但走起来也没什么意义。花雕说,乘我还能走的时候,先难后易,一条一条线路的走。

在花雕的单子里,有很多“恐怖”的目标和想法:地理分界线、三江源、四大无人区……

到目前为止,已经被花雕放到日程上的线路有:沿39°纬度线东西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徒步环湖一周;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东西纵走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

对花雕来说,徒步探险的道路什么时候才是尽头?我问花雕说,你打算什么时候停下脚步,像个普通人那样安度晚年。

花雕笑笑说:“等我走不动的时候”。

~~~~~~~~~~~~~~~~~~~~~~~~~~~~~~~~~~~~~~~~~~~~~~~

2004年,46岁才开始户外,就能完成这么多自己想去做的事情。
相比较,更为年轻的我们,更应该坚持,而不是给自己找各种借口。
向这样的老人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09: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花雕的人生清单 (发表于户外杂志)

一、已经实现的梦想:
1、做一回农民------快17岁那年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去了最偏远的北大荒,在黑龙江边的逊克县边疆公社史地营子村做了两年的农民,每天能挣10个工分;几乎干过所有农活:盖房子、挖水库、种木耳、培育树苗、站夜岗、放猪、挖水井、修黑龙江大堤等等,值得自豪的事:当年精心培育的杨树苗早已长成参天大树一行行。

2、当一次士兵-----18岁半入伍在北京当海军,实现全家海陆空:父亲空军,兄弟陆军;在部队历任文书、保管员、油料员、驾驶员、材料员、车工、安装工、铣工、刨工等;同时也喜欢关心军队发展,一边开万能铣床一边搞研究,上书《对海军建设的二十点建议》 得到海军党委的肯定。

3、做一名工人------21岁那年被部队派往昌平县量具厂学习机械加工半年,第一次当工人;23岁退伍后进了福建省民航局,历任:驾驶员、特种车队副队长、采购员、商场经理、机场酒家经理、实业总公司商务部经理、总经理助理、办公室主任、企业发展部主任、ISO9000:2000管理代表等;84年在国内学界率先倡议设立"青年社会学" 策划达二十六个部分;85年涉及十六个方面《开拓型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受到民航总局政治部的认可。

4、当一回大学生----27岁参加成人高考,考上福州大学夜大学商业经济专业,学业尚可,曾任福大价格研究会副秘书长、福大夜大学生会主席;其他的学习经历还有:84年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 逻辑与语言专业、90年福建省公共关系培训中心 第五期高级班、91年福建省成人高教培训中心 台港澳经济与涉外企业管理专业、92年中国科技大学 工商管理(MBA)专业、93年福建省人才市场 股份制经济高级班、95年厦门大学研生院 企业管理专业、02年贝尔国际验证机构 ISO主导审核员、03年WBSA国际认证机构 商务策划师等等。

5、做一次老板------93年斗胆投标181万元,承包了福建省民航局原福州义序机场的商业面积,任机场民航旅客服务中心总经理,经营管理喜重逢酒家和机场商场等有四年半时光。

6、搞一个策划------95年以个人力量独立发起并完成行业大型课题《现代空港的管理与发展》,包括民用机场管理理论、经营策划、综合开发、人力资源、窗口服务、机场环保、对台首航及持续发展等内容;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等计35篇、入编国内各类理论书籍90多种,入选论文200多篇次、受邀参加国家各类学术研讨会30多次,获奖10余项;97年作为中国民航全行业唯一代表,应邀参加“中国首届策划峰会”。

7、出一本书籍------《现代空港的管理与发展----福州长乐国际机场软环境研究汇编》,97年1月由福建省交通经济科技信息中心编发,计二十三万字。

8、做个收藏家------受机场同事的影响,大约从97年开始爱好收藏,以古典家具和雕花窗板为主,兼收民俗用品、炮弹、小木鞋、紫檀杯、虎牙、民间银饰、旧文契等等,多次被媒体报道;目前任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理事、福建省古典家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9、游遍全中国--------以《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为主要参考范本,争取多去些地方,至今已完成45个。

10、做个登山家-----04年10月至05年10月的一年内登顶六座雪山,至今已登雪山十二次,包括卓奥友峰8201米登顶、希夏邦马峰8012米登顶及珠穆朗玛峰登至8500米实现了自己攀登三座八千米雪山的心愿,超过国家级运动健将标准。

11、做个摄影人-----07年1月开始学习数码单反摄影,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开始,目前为止总共完成六个摄影专题,在国内十多家刊物上累计发表照片300多张,现为中国纪实摄影协会会员,福建省艺术摄影协会会员,福州摄影家协会登山分会副会长。

12、走中国最难的徒步线路------从04年6月开始爱好户外运动,徒步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穿越阿尔金山核心无人区、罗布泊核心无人区、三江并流及黄河源等。


二、以后的心愿和梦想:
1、徒步穿越可可西里核心无人区------三年多来的一个心愿,也希望借此次户外活动机会,为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募集物资装备上的帮助。

2、出本《用一条线做股票》的册子------作为中国第一批股民,没有被股市消灭掉实属有点小运气;买过的相关书籍摞起来已比人高出一大截;倡导领悟股票、战胜自我、客观判市、用简单办法取得稳定收益。

3、组建中国驼峰坠机民间志愿搜寻队--------用积累多年的户外经验和户外能力,做些有社会意义的事情,倾向于公益户外活动;现阶段,以扩大影响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与帮助为主;不管有否收获,力争开好头并坚持下去。



附录:

花雕加入8264户外资料网一晃七年了--------生命中那些难忘的岁月!
http://bbs.8264.com/forum-viewth ... -fromuid-13172.html



8264户外资料网热帖排名第一:花雕荣幸收获热帖十四只
http://bbs.8264.com/forum-viewth ... -fromuid-13172.html

花雕爱好户外七年了,偶也凑热闹秀下PP(已发90张,不断更新中)
http://bbs.8264.com/forum-viewth ... -fromuid-13172.html

《户外》花雕的人生清单
http://u.8264.com/home-space-uid-13172-do-blog-id-320574.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0: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2-3-29 16:18 编辑

早上在群里关于户外探险、冒险与基本理念的一段对话(欢迎拍砖哦)

本帖最后由 花雕 于 2012-3-8 13:45 编辑

福建花雕  8:41:45
早上好

山东—人杰  8:42:06
花雕好,花雕大侠好

山东—人杰  8:42:29
今年有什么打算,有什么新的征服计划没有?

福建花雕(138010660)  8:42:59
呵呵,主要是走羌塘和驼峰航线项目,不是征服计划

山东—人杰 8:43:34
羌塘无人区?最近三个失踪的地质队员就是在那里失踪的

福建花雕(138010660) 8:43:55
那是可可西里啊

山东—人杰 8:45:37
实际失踪的地方是羌塘自然保护区内的那曲地区安多县色务乡

山东—人杰 8:45:45
属于羌塘自然保护区

福建花雕(138010660) 8:45:46
去年4月我组了9人队伍,已经全程徒步穿过可可西里核心区,头尾31天徒步500公里

福建花雕(138010660) 8:46:05


福建花雕(138010660) 8:46:20
中国有四大无人区

山东—人杰 8:46:45
途中给养是全程自带吗?

福建花雕(138010660) 8:47:21
呵呵,重装只能六天

山东—人杰 8:48:08
对呀,那你们的给养是怎么补充的?

山东—人杰 8:48:36
上次有个女生,冬天穿越鳌太22天吧,完全自带给养

福建花雕(138010660) 8:49:08
是吗?

山东—人杰 8:50:41
嗯,因为她逾期没有出山,家人报警,还搜救了一个多星期,结果人家自己安全走出来了。

山东—人杰 8:51:11
就一个女孩,独自一人,冬季穿越鳌太。据说目前除了她,还没有人完成过。

福建花雕(138010660) 8:53:34
呵呵,偶爱好户外从登山开始,培养出了比较规范的户外理念。安全第一,不喜欢冒险,不想给社会和别人添麻烦

福建花雕(138010660) 8:54:20
徒步+摄影,仅此而已,呵呵

山东—人杰 8:54:46
她没有预料天气的变化,不过人家也带够给养

福建花雕(138010660) 8:55:25
确实给很多人带来了太多的麻烦

福建花雕(138010660) 8:55:58
不是理智的户外观念

山东—人杰 8:57:14
客观上是这样的,但是主观上她没有想也没有要求救援。是家人太着急了,报警求助。

山东—人杰 8:57:39
户外这东西,没有人敢保证永远不出任何问题

山东—人杰 8:57:56
就好比开车的人,谁敢保证永远不出事故?

福建花雕(138010660) 8:58:26
但是一定要把安全放第一

山东—人杰 8:58:34
出事故就会麻烦交警、消防等等,我们也不能因为就谴责开车人呀。是不是?

山东—人杰 8:59:08
户外人谁也不希望遇险,不希望麻烦人去救援

福建花雕(138010660) 8:59:17
牢记安全第一,就不会一个人去冒险

山东—人杰 8:59:36
但是有时候老天爷的确太可怕,不是人力能改变的

山东—人杰 8:59:40
敬畏自然

福建花雕(138010660) 9:00:05
不要有挑战和征服自然的想法

山东—人杰 9:00:15
是呀

福建花雕(138010660) 9:00:42
冒险和探险有很大的区别

山东—人杰 9:00:54
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适当的去接近自然,想挑战不太容易

福建花雕(138010660) 9:01:27
只能尊重自然

山东—人杰 9:01:51
我认为所有的探险都是冒险,只是危险的程度不同,准备的越充分越能降低危险

福建花雕(138010660) 9:02:31
首先是有安全第一的观念,区别在这里

山东—人杰 9:03:13
嗯,不错

福建花雕(138010660) 9:03:34
户外是玩的范畴,何必拿生命当儿戏?

山东—人杰 9:05:02
有安全第一的观念,还要有切实的行动做保障。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每次发射卫星、航天器都会不厌其烦的检查、测试,但仍然会有卫星发射失败,航天器爆炸。因为人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

福建花雕(138010660) 9:05:57
万无一失本来就不存在,何必说呢?

山东—人杰 9:07:18
所以,我们不能对那些出现户外事故人,动不动就谴责人家,鄙视人家。吸取教训,心有戚戚而已。

福建花雕(138010660) 9:07:30
鼓励:有安全第一的观念,还要有切实的行动做保障,不去冒险,不给社会添麻烦。

福建花雕(138010660) 9:08:42
个人英雄主义的冒险行为不在鼓励和支持的范围。

花雕 9:10:24
我们的讨论可以公开吗?

山东—人杰 9:12:57
可以呀

山东—人杰 9:13:13
我想这个没什么吧

山东—人杰 9:13:19
各抒己见

花雕 9:13:22
谢谢

雕友群92180568
新浪微博:@雕友花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6: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2-3-29 16:43 编辑

2011户外知识第二季:轻装快速理念的诠释

轻装快速理念是由法国的登山爱好者二十几年前提出来的。这一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山区环境是危险的,在危险的情况下,你的动作越快,行动能力越强,你也就越安全。登山活动的安全和成功,撒于速度,无论是攀爬还是下撤的过程中,快速行进都是至关重要的。

今年以来我参加的几次为小五台一日连穿而进行的大强度的拉练活动,包括三次白八拉、三灵连穿等活动,我发现凡是成绩比较好的那些强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速度快,也验证了轻装快速理念的科学性。这些强驴步子大,节奏快,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无论什么地形,无论负重多少,都能长时间的保持快速的行进。我有时得一路小跑才能勉强跟得上。他们之所以速度快,体能好是一个方面,是个基础,但不是主要因素。

  那些速度快的驴友几乎都是在平时的户外活动中养成快速快节奏的习惯,并不是把运动强度提高到极限。养成了快速快节奏的习惯既可以提高速度,又不耗费更多的体力。往往那些快速到达终点的驴友们,比拖在后面的驴友看上去完成的更轻松。这就象汽车的经济时速一样,以经济速度行驶最省油。

  如何养成快速的习惯呢?

  首先,每次活动开始的时候,走自己的节奏,不要和别人飚速度。飚速度的结果就是体力透支,欲速则不达啊。等到身体完全活动开了在逐步的提高速度,达到自己的经济时速后,保持匀速,匀速是最省力的,加速和减速都是费力的。

  其次,在行进中旧能的减少停下来的时间和次数。不要动不动就停下来,不管你的动机是喝水,吃东西,加减衣服还是取相机等什么的。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停下来的话,那就把这次停下来的原因作为下次出行的教训。

  第三,每次停步不要超过1分钟,气喘匀了就走。一般而言,每个小时停下来休息几分钟,不要超过5分钟,补点水和能量什么的。

  第四,只关注走在前面的人,不要关注走在后面的人,哪怕后面有心仪的美女驴友也不要回头看,就是心无旁骛的,一门心思的向前看,盯住前面的驴友,不要拉的距离太远了。

  如何轻装呢?

  据我观察,凡是在大强度的拉练中,捷足先登的驴友都是负重轻的。想要快速行进就必须减少不必要重量。那些为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而携带大量装备的驴友,往往会遭遇困境;而那些注意控制负重,追求高速的驴友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绝对地说,那些负重十几公斤的驴友不可能跟上前面只负重几公斤的驴友。当然,轻量化登山要把握好装备、技巧、速度和安全性之间的关系。只留下绝对必要的装备,把其余一切都删掉。

  首先,减轻每一件必要装备的重量。这意味着用更轻便的型号取代你现有的装备。每次购买装备时,都应该把重量作为第一考虑。有些极端追求轻量化的驴友,甚至连背包、服装上的标签都要剪掉,能减掉1克是1克。

  其次,大强度户外活动中,饮水和食物往往占据比较大的重量。这需要根据户外活动的情况,如天气、高度、强度、距离时间等因素以及自身情况,准确地估计用水量,尽量不要带过量的水。平时养成正确补水的方式方法,也要锻炼缺水极限的适应性。据有人计算,2升的水袋不如2升塑料瓶水对减轻重量更有效。自带的太空杯更不用说了,所以最好的选择是带塑料瓶水。食物要选择轻软,热量高,能快速补充体能的。尽量不带多余的食品,而且运动中千万不要喝多吃饱。人一吃饱就没劲了,适度的饥饿会让人保持兴奋。

  第三,不要带对安全性无用的装备。

  最后是减肥了。据我观察,那些捷足先登的强驴都是体重体形适中的人。对有些驴友来说,与其绞尽脑汁的从背包中挤出几公斤重量,不如把自己的啤酒肚减掉几公斤。哈哈,这与户外活动经验无关。

~~~~~~~~~~~~~~~~~~~~~~~~~~~~~~
近期目标:
1、减体重,这是第一轻装要素,也是最容易的。
2、寻找自己的经济速度
3、正确补水、正确补体力的习惯养成,这个是细活,
4、锻炼缺水极限的适应性,这个事以前没有想过,看来有必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17: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2-3-30 17:51 编辑

[转贴] 高原适应十要诀 作者:十一郎

——尤其针对第一次上高原的山友

1、别冲动:
这一点尤其针对没有去过高原的山友。切忌见到圣城拉萨等美景,就心潮澎湃、激动万分,以免导致内分泌失衡。保持一个平和随意的心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2、勤更衣:
高原的气候,每天的早晚温差比较大,很可能中午的时候穿抓绒还嫌热,晚上却要穿羽绒。所以,不论何时,手边多带一件衣服,热了记得脱、冷了及时穿。减少感冒发生的几率。
此点也适用于雪山攀登的过程。在好天气下行军,一般只穿三层(排汗、抓绒、冲锋衣),凡是途中休息,第一件事情是固定好自己和背囊;第二件事情就是及时穿上羽绒衣,以避免着凉;然后再做喝水、拍照之类的事情。

3、多喝水:
多次、少量的饮水,有利于身体的自我调节。所以保温水壶应随身携带(睡觉时可放在手边),无论在哪儿,记得经常补充水分,但要注意每次不要喝得太多。

4、免油腻:
初上高原,人体的各种器官都处在自我调整之中。吃饭时注意少食过于油腻的食物,以避免给消化系统增添负担。

5、戒饮酒:
虽然喝酒会在短时间内使人有身体发热的感觉,但这是一种错误的取暖方式。摄入酒精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荷,也会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作用,不仅不利于调整状态,还可能产生不适。

6、少抽烟:
对于有吸烟习惯的山友,初上高原,要减少或者停止吸烟,以免影响呼吸系统的血氧交换。

7、勿早睡:
初上高原,很多人因缺氧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而很早就上床睡觉(比如8、9点)。但这样,却容易在半夜醒来,而且接下去不易入睡,因而得不到良好的休息,甚至会打乱了生物钟,导致以后几天均受影响。比较好的办法是,根据自己平时的睡眠习惯即可,略微再推迟1小时左右也无妨。

8、要通风:
在房间内或帐篷内休息时,要注意良好的通风。住在房间里可以适当开窗,住在帐篷中则注意拉链留缝。高原的空气本来就稀薄,如果再处于封闭环境中,循环呼吸固定体积的空气,更容易缺氧,导致头疼和其他不适。

9、积极适应:
初上高原,最好的适应方式,既不是原地不动,也不是大运动量地四处活动,而应该保持一定的活动,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整。比如,在营地或驻地附近散步。

10、充分沟通:
如觉得自己的身体状态有异样,可以向有经验的人反应,比如领队、教练、队医,听取他们的意见,进一步做好调整和适应。队友之间要彼此多关注,如发现身边有人出现特别异样的反应(比如神志模糊、嗜睡不醒等),应及早向教练或队医报告。做好充分沟通时,也要注意避免因精神过于紧张而导致的心理作用。所以,前期做好对高原适应、高山病等知识的充分了解,非常必要。

补充一点:

根据中科院一位“大科学家”的说法,抽烟并不一定加重高反,甚至有可能减轻高反。


其原理是:
烟气中含有的氧化氮,是一种刺激信号,可以使人的肺动脉得到扩张,从而增加肺部的血氧交换。但烟气中亦含有二氧化碳,减少呼吸(抽烟的这一口)中氧的摄入量。两者的抵充之后,对摄氧量的正反面影响,视各人情况各异。

这个部分解释了,为什么藏队教练能够在攀登8000米山峰时,一路抽烟不耽误发挥。也解释了,为什么俺在7000米抽烟没啥影响。

进一步说,在高海拔抽烟,对于老烟民的影响可能不大,对于二手烟受害者,却可能因不适而加剧高反。

2003年8月初稿,2006年8月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17: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姑娘山三峰山难有感--转自十一郎

——1月27日四姑娘山三峰山难有感,写于四姑娘山区双桥沟(十一郎)
    若要安全攀登雪山,找到合适的向导并不够,还需要攀登者本身具备一定的素质(包括高原适应、行走技能、装备运用等);另,对于气候变化、线路在不同季节的差异,也要有充分的了解和预计。登山的魅力和危险都在于细节。疏忽对待、或侥幸心理,都意味着灾难。生命是你自己的,心态很重要,成年人别犯蠢。
    1、进行高山攀登之前,你必须具备:足够的户外生活经验,适应这种需要自行解决各种生活细节的运动方式。要对高海拔的人体适应性,有个初步了解。熟悉使用登山所需的必要装备,包括衣着、背负、宿营装备、防护用品、辅助器械等。平和的心态,登得多高,都要安全回到地面。
    2、初次攀登高山,主要是取得高海拔攀登的体验。建议:避免攀登海拔高于6500米的山峰。避免攀登有技术操作要求的山峰。寻找相关山峰的正规攀登报告认真阅读,而不是以旁人的直观感受为依据进行判断。最好通过正规的商业登山方式进行,寻找有良好记录的登山服务机构。
    3、在确定合适山峰、寻找合格登山服务机构的同时,还需自行更多地了解高山的各种潜在危险,包括:高山病、恶劣气候、强烈日照、冰雪岩石行进等。同时,了解自己的基本身体状况,有心、脑、血管、肺等方面疾病的人,不宜登高山。健康人,也需要提前进行体能训练。
    4、在前三条的基础之上,你可以在尽量有保障的前提下,尝试第一次高山攀登。进山后,首先要取得良好的高山适应,建议买一个指压式血氧仪(两、三百)带着,血氧低于70,就要准备下撤。适应好之后,听从合格向导的安排,逐渐攀登。若遇到恶劣天气,要及时终止。
    5、刚开始高山攀登,切忌“浪漫主义”、“功利主义”和“装逼情怀”!登山的魅力和危险均在于细节——雪山上,撒尿也会死人,忘记擦防晒唇膏都会出事…讲究大了去了。不论登顶与否,从初次攀登中切实了解自己是否适合这种运动,尤为重要。然后,再决定,是终止,还是循序渐进地提高。
    6、总之,登山是一项有生命危险的运动,需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永远不轻视任何一座山”、“做好准备才出发”。延伸阅读:《试说登山基本法》http://11wolf.blog.sohu.com/17180699.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