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晓 于 2012-4-13 13:32 编辑
运动中常见生理反应与运动性疾病
一、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1、极点。在中长跑时,能量消耗大,特别当下肢回流血量减少,加剧了大脑氧债的积累,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呼吸急促、胸闷难忍、下肢沉重、动作不协调,甚至恶心现象,这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极点”。
笔者记:呼吸跟不上脚步 ,这是人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让身体难受是为了阻止身体无休止的激烈运动.兴奋剂之所以能提高运动成绩就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身体的自我保护机能,让运动员"不知道累"而可以保持长时间的激烈运动,而这种情况往往会突破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从而会导致运动员各种急性运动性的疾病出现.
2、第二次呼吸。当“极点”出现后,情绪要稳定,并适当减慢跑速,加深呼吸,坚持下去,上述生理现象将会逐步缓解与消失。这是由于一方面氧供给逐步得到增加,另一方面机体的适应性使机体功能重新得到改善,从而运动能力提高,动作重新变得协调和有力,标志着“极点”已经有所克服,生理过程出现新的平衡。此种现象运动生理学称之为“第二次呼吸”。“极点”与“第二次呼吸”是中长跑运动中常见的生理现象,无需疑虑和恐惧,即使是一位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也常出现“极点”现象,但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上述生理反应将逐步推迟和减轻。
笔者记:放慢脚步,呼吸跟上来了。火帽线的朋友,上火炉山的急升坡还是悠着点上的好.
二、肌肉酸痛
不少同学有过这样的体会,在一次活动量较大的锻炼以后,或是隔了较长时间未锻炼,刚开始锻炼之后,常常出现运动后肌肉酸痛,这种酸痛不是发生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而是发生在运动结束后1~2天之后,因此也称为肌肉延迟性疼痛。
1、原因。肌肉酸痛是由于当肌肉一次活动量大时或隔了较长时间未锻炼而刚恢复锻炼时,肌肉对负重负荷及收缩放松活动未完全适应,会引起局部肌纤维及结缔组织的细微损伤,以及部分肌纤维产生痉挛所致。生理和生化的研究结果证实了酸痛时这种局部细微损伤及肌纤维痉挛的存在。由于这种肌纤维细微损伤及痉挛是局部的,因而就整块肌肉而言,仍能完成运动功能,但存在肌肉酸痛感。酸痛后,经过肌肉局部细微结构的修复,肌肉组织会变得较前强壮,以后再经历同样负荷就不易再发生损伤。(土著说的肌肉是有记忆的,转山大哥说的按计划拉一拉大强度对体力会有一个提升,就是这个道理吧)
2、处理。当已经出现肌肉酸痛后,采取以下对策能使酸痛得以缓解和消除:
①热敷(注意,如果有出现淤血或肿起等软组织挫伤现象的,禁止进行热敷,应该在挫伤部位进行24-48小时的间断冰敷,直至淤血或肿起部位不再有扩张的可能后再改用热敷)。可对酸痛的局部肌肉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及代谢过程,有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②伸展练习(如果你愿意的话,学习愈加吧)。可对酸痛局部进行静力牵张练习,保持伸展状态2分钟,然后休息1分钟,重复进行,每天做几次这种伸展练习,有助缓解痉挛。但做时注意不可用力过猛,以免牵拉时再使肌纤维损伤;
③按摩(这个成本最高,恢复效果最好)。按摩有使肌肉放松、促进肌肉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助于损伤的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④口服维生素C(多吃水果吧)。维生素C有促进结缔组织中胶元合成的作用,有助于加速受损伤结缔组织的修复,从而减轻和缓解酸痛;
⑤针灸、电疗等手段对缓解酸痛也有一定作用。
3、预防。
预防肌肉酸痛的发生可注意如下几点:
①根据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科学地安排锻炼负荷,负荷不要过大,也不宜增加过猛;
②锻炼时,尽量避免长时间集中练习身体某一部位,以免局部肌肉负担过重;
喜欢走长线的同学特别要注意了,走了几天路后人会疲劳,某些身体的生理自我保护机能可能会暂时失去功能,在连续几天徒步后,人会很机械行的行走,更可能是连续几个小时都是同一个动作,这样很容易引起局部肌肉的疲劳,而对于这种现象,生理自我保护机能是很难及时察觉到的(第二天或更晚些收到的信号就是延迟性酸痛了),身体上某一组肌肉组织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痉挛或萎缩,这时可能让你临时丧失运动能力,很可能会出现站不稳,脚无力,腿伸不直,腿麻痹等现象,在平路坐下来休息放松一般都会缓过来,但如果在悬崖边上,就不好说了.
给大家一个建议每小时停一停手平撑扶稳(最好是抓着树)压压腿,有条件可以坐下来按摩一番.
③准备活动中,注意对即将练习时负荷重的局部肌肉活动得更充分些,对损伤有预防作用;
④整理活动除进行一般性放松练习外,还应重视进行肌肉的伸展牵拉练习,这种伸展性练习有助于预防局部肌纤维痉挛,从而避免酸痛的发生。
三、运动中腹痛
1、原因。由于人体进入运动状态后,下腔静脉压力上升,血液回流受阻,致使腹部脏器功能失调,引起腹痛;有的因运动时呼吸紊乱、膈肌运动异常,引起肝脾膜张力性疼痛;也有的因运动前吃得过饱,饮水过多以及腹部受凉,引起胃肠痉挛,导致疼痛。运动性腹痛多数在中长跑运动时发生。
2、征象。运动性腹痛部位不固定,一般因肠痉挛、肠结核引起腹腔中部处疼痛;食后运动疼痛常发生在上腹部或中部;肝脾膜张力性疼痛,常在左右两侧上腹部。
3、处理。对因静脉血回流障碍和准备活动不足或呼吸紊乱引起的腹痛,可采取降低运动强度,放慢跑速,同时按摩疼痛部位,并作深呼吸等方法,疼痛常可减轻或消失。对于胃肠饱胀、肠痉挛和慢性疾患引起的腹痛,如采取上述措施后无效时,应停止运动。
4、预防。合理安排运动时间,饭后至少一小时后才进行活动,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运动时要循序渐进。对于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病愈之前需在医生和体育教师指导下进行锻炼。
四、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肌肉不自主地突然性强直收缩,并变得异常坚硬。
1、原因。在剧烈运动中,由于肌肉快速连续性收缩,导致肌肉收缩与放松的协调交替关系破坏,特别在局部肌肉处于疲劳时,更易发生肌肉痉挛。肌肉受到寒冷的刺激,或因情绪过于紧张,也可引起肌肉痉挛。
2、征象。肌肉痉挛时,局部肌肉产生剧烈性收缩并变得坚硬和隆起,疼痛难忍,且一时不易缓解。
3、处理。立即对痉挛部位的肌肉进行牵引,如腓肠肌痉挛时,伸直膝关节,并作足的背伸动作。若屈拇、屈趾肌痉挛时,则用力将足趾背伸。最好有同伴协助,但切忌施力过猛。此外,可配合局部按摩、点穴(承山、涌泉、委中穴等),以加速痉挛缓解和消失。
4、预防。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对容易发生痉挛的肌肉,可事先进行按摩;冬季锻炼时,要注意保暖;夏季进行剧烈运动时,应注意补充盐分;游泳下水前,应先用冷水淋浴,游泳时间不宜过长;疲劳和饥饿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五、运动性昏厥
运动中,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氧债不断积累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发生一时性知觉丧失,这一现象称为运动性昏厥。
1、原因。由于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运动,大量血液积聚在下肢,回心血流量减少,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昏厥状态。跑后如立即停止不动亦可出现“重力休克”现象。
2、征象。全身无力眼前一时发黑,面色苍白,手足发凉,失去知觉而昏倒。生理检测脉搏慢而弱、呼吸缓慢、血压降低等。
3、处理。立即将患者平卧,足略高于头部,并进行向心方向按摩,同时指压人中、合谷等穴位。如有呕吐,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利呼吸道畅通。如停止呼吸,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轻度征象者,由同伴搀扶慢走,并进行深呼吸,即可消失症状。重症患者,经临场处理后,送医院治疗。
4、预防。不要在饥饿情况下参加剧烈运动;疾跑后不要立即停下来;久蹲后也不要突然起立;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六、中暑
1、原因。在高温环境中,特别在温度高、通风不良、头部又缺乏保护,被烈日直接照射的情况下进行体育锻炼,因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易发生中暑。
2、征象。轻度中暑,可出现面部潮红、头晕、头痛、胸闷、皮肤灼热、体温升高。严重时,将出现恶心、呕吐、脉搏快而细弱、精神失常、虚脱抽搐、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3、处理。迅速将患者移至通风、阴凉处,解开衣领,冷敷额部,用温水擦身,并给予含盐清凉饮料或十滴水,数小时后即可恢复正常。严重患者,经临时处理后,应迅速转送医院治疗。
4、预防。在高温炎热季节锻炼时,应适当减少运动量,缩短运动时间,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锻炼;夏天在室外锻炼时,宜穿浅色衣服,戴遮阳帽;在室内锻炼时,应有良好的通风,并注意服饮低糖含盐饮料。
七、运动性贫血
我国成年健康男性每100毫升血液中含血红蛋白量为125~16克,女性为115~15克。若低于这一生理数值,被视为贫血。因运动引起的这种血红蛋白量减少,称为运动性贫血。
1、原因:
①由于运动时机体对蛋白质与铁的需求增加,一旦需求量得不到满足时,即可引起运动性贫血。
②运动时,脾脏释放的溶血卵鳞脂能使红细胞的脆性度增加,加上剧烈运动时血流加快,易引起红细胞破裂,从而导致运动性贫血。
③少数学生由于偏食或爱吃零食,影响正常营养摄入,或长期慢性腹泻,影响营养吸收,运动时常出现贫血现象。
2、征象。运动性贫血发病缓慢,平时表现头晕、恶心、气喘、体力下降,运动后出现心悸、心率加快、脸色苍白等。
3、处理。如运动中(后)出现头晕、无力、恶心等现象时,应适当减少运动量,必要时暂停运动。补充富含蛋白质和铁的食物,口服硫酸亚铁片剂和维生素C,对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有明显的效果。
4、预防。锻炼时,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并克服偏食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