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阳光姐姐 于 2012-5-18 09:38 编辑
2名徒步旅游探险者雇用5名背夫,冒险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无人区,突遇雪崩造成人员伤亡,其中3人被困,生死难知。接到求救信息,当地Z*F接连派出四批救援队员,一场罕见的“绝地大营救”展开。
5月15日下午,3名被困人员被成功解救。但在走出大峡谷的那一刻,不少救援人员几近虚脱。在深山“秘境”的12个昼夜里,他们渴了喝雪水、饿了吞糌粑,脚底磨出鲜血,一步步将被困人员抬出大峡谷,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凶险……
凶险
“秘境”探险突遭雪崩被困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被称为“人类最后的秘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也是最深、最长的大峡谷。为此,这里成为中外闻名的“徒步探险圣地”。
4月16日,孙会涛、魏峰两名河南籍游客到达西藏米林县派镇,准备徒步前往白玛狗熊和藏布巴东瀑布。
他们选择的是一条无人区的穿越线路,属于大峡谷核心区,徒步穿越需20天左右。孙会涛说:“以前,我每年都要搞两三次户外穿越,但这次走的线路难度最大。”因怕父母担心,他出发前只说“出差推销东西”。
19日11时,两人雇用当地5名背夫出发。29日,在前往藏布巴东瀑布途中,7人遇到大雪大雾的天气发生意见分歧,后决定返回派镇。
当日15时,在返回途中遭遇雪崩,两名背夫当场死亡,魏峰和背夫次成受重伤。背夫达瓦次仁留下照顾伤者,孙会涛等2人返回派镇求救。
直到5月4日,孙会涛才到达派镇加拉村,向米林县有关部门求救。米林县Z*F立即成立救援指挥部,由副县长杨波负责组织救援。
徒步探险者被困大峡谷的消息在网上引发全国关注,短短几天就有20多万人次查看或发帖。一些网友甚至发起网上祈福和救援捐款等活动,祝愿被困人员早日脱险。
“要活着出来!一定要活着出来!”关心被困人员的每一个人,都在焦急等待“绝地营救”的消息。
绝望
前两批救援队连续“失踪”
接到求救消息已是雪崩事件发生的第五天了。被困人员伤情如何?食物还能支撑多久?御寒衣被是否还能用?一系列问号让救援指挥部揪心。
“早一点进去就多一线希望!”经紧急商议,考虑到地形凶险,指挥部决定采取梯队救援方式展开营救。
第一批由17人组成先遣救援队,包括米林县医院院长旺堆和当地有名的向导西饶。他们轻装上阵,带的物资不多,目的就是以最快速度找到被困人员。因走得太急,他们甚至没有来得及带卫星电话。
考虑到第一批队员人数少、装备简单,即使找到,也难以把被困伤员解救出来。次日一早,由消防战士、当地村民等27人组成的第二批救援队员,又携带卫星电话紧急赶往事发地。
令指挥部始料不及的是,两批救援队很快失去联系,被困者也生死未卜,让人心急如焚。
救援指挥部当即决断:因为前两批队员所带食物有限,必须接力增派新的救援力量。7日早和12日早,第三、第四批救援队员分别携带补给用品出发,组成人员为40多名当地干部群众。
然而,后两批救援队出发后的5天里,一直没有发回有用信息,前两批队员仍然音信全无,指挥部人员几近绝望。
重大转机发生在12日晚。前方终于传来被困人员已被找到、暂无生命危险的好消息,并告知了返回线路。指挥部里一片欢腾。
随即,指挥部决定迁址就近接应。14日早,指挥部人员20多人徒步近30公里前往玉门村,准备在路上接应救援队员。当天晚上,3名被困者和救援队员终于与指挥部人员会合。那一刻,大家相拥而泣。
奇迹
10天翻越30座大山
“从这条大峡谷路线救人,要翻越30座大山,难以想象!”当地向导告诉记者,穿越“派镇—西兴拉山口—排龙”线路,一般要走一个月,救援队员找到并背出被困伤员,仅用12天,简直是奇迹!
“每天赶路十几个小时,感觉腿都不是自己的了,路上每人都磨破了两双鞋,很多队员脚都磨烂了。”救援队员、林芝公安消防支队参谋李兴斌说。
第一批先遣队用了3天半时间就赶到事发地点。而这一段距离,孙会涛等人去时用了11天,回来求救又用了5天5夜。
为了赶时间,队员们每天要行进十多个小时。路上很多悬崖峭壁,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粉身碎骨。开始时,救援队员还能喝上山泉水,后来只能喝雪水。
5月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内进入雨季,几乎每天都下雨,队员的衣服被汗水和雨水浸透。晚上睡觉只能临时搭个简易帐篷,地上渗水、头上滴雨,几乎是“泡”在水里睡觉。更让人难受的是,蚂蟥不时钻进队员的衣服里吸血,“路边抓一把叶子,就是一把蚂蟥”。
留下照顾伤员的背夫达瓦次仁告诉记者,救援队员没到时,他们已经断粮数日,只能靠喝水维生。7日下午,望眼欲穿的游客魏峰等人看到救援队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号啕大哭。
找到被困人员后,走出峡谷的道路更加艰难。1名伤员需要5名队员协助,每名队员背着伤员最多只能走两三百米远。
翻山时,救援队员旺堆不小心滑倒,在山坡上翻滚了几十米,差点掉进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幸亏向导西饶冲下去把他拉住,西饶的手臂被砾石划了一道很长的伤口。
看到被困人员被成功救出,米林县旅游局局长古桑感叹说:“在这样的凶险绝地,如果救援队没有惊人的毅力和耐力,根本不可能将伤员救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