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乙 于 2012-8-22 22:22 编辑
瓜娃子小乙天府败 之 青国青城
祖师度我出红尘,铁树开花始见春。化化轮回重化化,生生转变再生生。 欲知有色还无色,须识无形却有形。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2012年,老天爷对我不薄,几乎完成了所有年初幻想的心愿:九曲十八弯,妈祖大神岛,文青鼓浪屿,浩瀚大沙漠,水镇艳西塘,西湖十八景,魔力青海湖,天空之镜盐湖,最重要的,终于来到道教发源青城山,和道教圣源鹤鸣山。不过没有去北极村看极光,也算是有遗憾了。无所谓了,人生太多遗憾了,更别说我这样的小人物了。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倒是没看出啥好,觉得像上当了门票的银子。到青城山,已经中午时分了,听说前山低矮,两个小时就能爬完,可能是我每个殿宇神像都要参拜的原因吧,我足足爬了五个小时。到山顶时候膝盖感觉都废了,两条腿控制不住的筛糠。下山只好坐缆车了。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现在的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话说青城山,环境真的挺不错,水清沙细,绿野悠悠。群山峻岭中修仙,必成大事。山中植被茂盛,茅屋若隐若现。由于森林防火原因,山上的道观焚香的几乎没有。我挨个参拜,也没有求签,却遇上一位长者道士,点化了我几句,我顿时心中明朗,放下了许多。
位于大邑县的鹤鸣山,可为是真正的道教发源地,鹤鸣山之名,最早见于魏志,三国志称鹤鸣山为鹄鸣山(鹄与鹤古通用)。如果说青城山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赚钱多过问道,那么鹤鸣山,真的是世今道士们修行的地方了。有道是:鹤鸣山中穴有鹤,鸣则仙人去。
据有关史书记载: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26~144在位)时,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张道陵)于大邑县境鹤鸣山倡导正一盟威之道(俗称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奉老子李耳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这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创立。鹤鸣山是举世公认的中国道教发源地、世界道教的朝圣地,被称为“道国仙都”、“道教祖庭”。
在张道陵创教之前,鹤鸣山一直是异人的修炼之地,据说先秦的广成子(马成子)和西汉的周义山都在这里跨鹤飞升。历代的许多著名道士曾在此修炼过。
作者:等闲道人 闲身待得清风去,采菊无人语。 举觞邀酒淡秋山,独有青衿寂寞醉花前。 孤鸿不解流云意,满树离情起。 劝君自在卧东篱,绝似半生浮梦鹤鸣西。
鹤鸣山不高,殿宇修建的是集中的,参拜过所有的殿,也就算到达山顶了。这里没有金碧辉煌大殿,没有高不胜寒的神像,墙壁上的古画真的很老很旧了,且每幅画我都没有见过的。整个道观真可以拿出来去鉴宝了,从神像,到摆设。鹤鸣山是不要门票的,山顶有口井,据说那是圣水,我拿着水舀喝了一大碗,呵呵,也没人理会我。
道观里的道士和道姑,每个人慈眉善目,彬彬有礼,正巧赶上午饭时间,山林中,不时能碰到他们端着食物去饭堂。走路都是规规矩矩迈着小方步,或双手托着餐盘到头顶,或者单手脱碗过头顶。吃食是米饭,青菜和南瓜。简简单单,清净素雅。到了鹤鸣山,看到这些真正的道士,真的像西游记里面那些仙人一般。
小乙信道,投了不少的银子作香火。请了各种开光物品,功德箱里像扔纸一般的,还一点都不心疼。人,终需要精神寄托,信仰,是灵魂最好的归宿。
最后说说青羊宫,市内清静一处净土。青羊宫,川西第一道观,坐落在成都西南郊,南面百花潭、武侯祠(汉昭烈庙),西望杜甫草堂,东邻二仙庵。相传宫观始于周,初名“青羊肆”。据考证,三国之际取名“青羊观”。到了唐代改名“玄中观”,在唐僖宗时又改“观”为“宫”。五代时改称“青羊观”,宋代又复名为“青羊宫”,直至今日。
关于青羊宫的历史,唐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铭》说:“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于蜀国。”题名汉扬雄《蜀王本记》亦曰:“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时隔三年,老君降临此地,尹喜如约前来,老君显现法相,端坐莲台,尹喜敷演道法。自此以后,青羊宫观便成为神仙聚会、老君传道的圣地。到了唐代,青羊观的规模已相当大。
日行一善,积善积德。祝愿你们身体健康,阖家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