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把这篇帖子转到这里是因为我特别同意他的最后一句话。在将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看过形形色色的志愿者,有心态高高在上的,有图新鲜却接受不了他们与我们有差距的生活的。我特别想说,在越来越多人来做平民公益的今天,每一个要去做这样事情的人,都应该摆正心态,考虑自己自身情况和时间,我们只做我们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就足矣了。不要因为虚荣心,不要因为可怜他们,更不要因为各种与公益心无关的理由去做。我们做志愿者,放在这个社会里,就像一个人用他强壮的左手去帮助他弱小的右手。也不要过分强调什么这是社会的错,我们就尽自己的力做点实事帮助他们就好啊。
另外这样的事也需要坚持,因为,快乐健康的心态才是第一位。
请各位想要去生命树或者其他地方的人好好思索。
瞧,我们把公益做成什么了?
2009-03-07 16:38
http://hi.baidu.com/yutulip/blog ... d6db1f7e3e6f27.html
说到公益,人们总是想起感动一词。但其实我不喜欢感动。
我也总是说:“我们不要感动,要行动。”但这也没有明确表达出我对感动的看法。
每当有人对我说,若干年后我可以去当感动中国的人物了,我就象吞了一只苍蝇。
应该说,我讨厌感动。
然而现实又是多么奇怪呀,一说起捐助,总要把受助人说得多么多么悲苦,多么多么可怜,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他值得帮助。
幸好我到过很多地方的农村,和很多小朋友玩过,才知道他们虽然穷,其实一点都不悲苦、可怜,相反,他们其实很快乐,也许比我们城市的孩子都要快乐。
当然我不能否认,不是所有人在贫困或困难的环境中都能快乐的。但至少我能说,至少不是所有贫困或困难的人都是悲苦的,可怜的。
而将这些同胞描绘成悲苦的、可怜的,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
第一,为了讨好捐助者,满足甚至是激发捐助者微妙的虚荣心。于是,捐助者变得越来越挑剔、麻木,和“高尚”了——他们只帮助最穷最苦的人,稍微次点的,他们恐怕会至少投上怀疑的眼神。
第二,描述者有意无疑隐瞒了部分事实,或者更贴切地说,描述者带着自以为是的眼光去评价待受助者,于是,别人永远是他想的那样了。可作证明的是为什么这些如此让人“感动”的故事里,总是很少有待受助人主动说出来的话——因为这里面本来就没有真正平等的交流,更多的,不过是一种你问我答式的“诱导”。
瞧,我们把公益做成什么了?
我想说的是,同情不是公益,正如同情不是爱一样(因为公益是爱)。同情是一种不平等的感情,用同情去激发公益心是一种短视和势利的做法。
也许更重要的——原谅我总是如此“势利”——同情不是一种长久的感情,所以这注定了不可能用同情去长久地激发一个人的爱心和行动。在这一点上,我更相信“快乐”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