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楼主的帖子之不同意见:
----------------------------------------------------------
说到公益,人们总是想起感动一词。但其实我不喜欢感动。
我也总是说:“我们不要感动,要行动。”但这也没有明确表达出我对感动的看法。
每当有人对我说,若干年后我可以去当感动中国的人物了,我就象吞了一只苍蝇。
应该说,我讨厌感动。
-----------------------问题是如果没有感动,没有内心的感动,谁能有行动?
如果没有感动,那么又如何感动别人来加入慈善公益???
然而现实又是多么奇怪呀,一说起捐助,总要把受助人说得多么多么悲苦,多么多么可怜,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他值得帮助。
幸好我到过很多地方的农村,和很多小朋友玩过,才知道他们虽然穷,其实一点都不悲苦、可怜,相反,他们其实很快乐,也许比我们城市的孩子都要快乐。
当然我不能否认,不是所有人在贫困或困难的环境中都能快乐的。但至少我能说,至少不是所有贫困或困难的人都是悲苦的,可怜的。
---------------------人的本性中天生有同情弱者的心在,说得多么多么悲苦,多么多么可怜 是发起大家的同情心,并不是说故意来宣传大了,让大家加深同情。
而将这些同胞描绘成悲苦的、可怜的,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
第一,为了讨好捐助者,满足甚至是激发捐助者微妙的虚荣心。于是,捐助者变得越来越挑剔、麻木,和“高尚”了——他们只帮助最穷最苦的人,稍微次点的,他们恐怕会至少投上怀疑的眼神。
------------------事实如此,如今的现实是 需要帮助的人多,能帮助的人少,那么如何分配呢? 这种所谓的挑剔,是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结果,
不能说捐助者挑剔。
第二,描述者有意无疑隐瞒了部分事实,或者更贴切地说,描述者带着自以为是的眼光去评价待受助者,于是,别人永远是他想的那样了。可作证明的是为什么这些如此让人“感动”的故事里,总是很少有待受助人主动说出来的话——因为这里面本来就没有真正平等的交流,更多的,不过是一种你问我答式的“诱导”。
-----------------隐瞒是不对的,但有效的宣传还是需要的,否则如果没有宣传,那么谁来关心呢?虽然我们的公益事业良莠不齐,但并不妨碍继续下去。
有时候我们不一定了解事实真相,有意无疑隐瞒了部分事实或许能够防止别人误解。不是所有都这样的。
瞧,我们把公益做成什么了?
我想说的是,同情不是公益,正如同情不是爱一样(因为公益是爱)。同情是一种不平等的感情,用同情去激发公益心是一种短视和势利的做法。
-------------同情当然不是公益,但没有同情和铁石心肠啥区别呢? 我们需要同情,需要更多的同情,
但我们做公益的人,最大的需要就是把同情转化为平等的爱 和帮助,这是要做的,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同情。
想想看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会有爱心吗?当然同情不是怜悯不是可怜别人,要分清楚。可怜别人是 把自己站在一个高位 以优势来怜悯他人
,同情是以平等的感同来理解和认识对方,表达感同的心情。
也许更重要的——原谅我总是如此“势利”——同情不是一种长久的感情,所以这注定了不可能用同情去长久地激发一个人的爱心和行动。在这一点上,我更相信“快乐”的力量。
---------------------------相反,我们要更多的同情,因为有了同情,才有了基础发展为爱心和行动。
如果一个人连同情心都没有,那么你能相信他吗?
同情心没有错,仅仅是人员良莠不齐导致的,每个人同情心的程度和认识不同。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