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电视土豆,我一直通过长时间看电视来提高自己眼镜的度数。而且不像文化人一样只看新闻频道和美剧影碟,我从来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从日本动画片到中国电视剧,一概甘之如饴。说起源远流长的看电视之旅,《铁臂阿童木》是童年最深的记忆,而《西游记》在我少年时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多年以来,《西游记》总可以通过重播再重播得见,然后发些“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慨,可是《铁臂阿童木》就一去不回还了,一天远似一天地停留在苍老的记忆里。
日本漫画界一代宗师手冢治虫在上世纪50年代创作了连载漫画《铁臂阿童木》,在60年代制作成黑白动画片在富士电视台播出,取得30%的惊人收视率。此后,《铁臂阿童木》风行世界,到1980年12月的时候,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播出。那时候,国门刚刚打开,国人急切地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电视成为一个不用走出家门就能远望千里的窗口。《大西洋底来的人》在成年人中掀起了科学热,而《铁臂阿童木》把科学的种子植入了孩子们的心里。
当时,中国的动画水平很高,但生产量不大,比如说上海美影的经典作品《大闹天宫》,很大一个团队夜以继日地赶了3年时间才做出来。中国有3亿多少年儿童,仅靠国产动画片根本吃不饱。80年代初,电视机还是奢侈物,每家的电视机都是被集体围观的。每到周日下午六点半,孩子们都排队坐好等待开场,当年的《铁臂阿童木》名副其实地成了“孩子们每周的节日”。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半年以后,26集《铁臂阿童木》即将播完。跟孩子们说“再见”让配音导演兼阿童木的配音者李真惠颇感为难。左思右想,她以铁臂阿童木的名义给孩子们写了一封告别信,登在《电视周报》上。可是很多小观众根本不接受,哭着闹着一定要电视台接着往下播。最终,中央台又引进了新一单元的《铁臂阿童木》,孩子们得偿所望。
时间久远,关于阿童木的故事和细节早已模糊一片,能记得的是他天神般的“十万马力”和“七大神力”,以及伸开双臂穿梭在浩瀚宇宙中的英姿。如今,升级版的《阿童木》由影坛新锐力量光线影业带回来了。带着一种妄图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愿望,我在第一时间观看了这部影片。种种童年时熟捻无比的元素在眼前飘动,真有时光倒流的恍惚感。然而我清楚地知道,这个少了“铁臂”二字的新片,从内到外焕然一新了。
它不再是二维动画,而是横扫全球的三维动画。它不再是量入为出的电视片,而是投资8000万美元的银幕大片。它不再是纯粹的日本制作,而是囊括了好莱坞、日本、香港、内地的精英制作班底:人物形象沿用日本大师的,编剧和导演来自好莱坞,特效制作以香港人为主,发行和配音则是内地的精兵强将。
多国部队必然带来不同风格的分进合击:阿童木胸前闪耀的“蓝核”电池,宛如《钢铁侠》中小罗伯特-唐尼扮演的死而复生的战士的心脏。漂浮在空中的“大都会”,宛如日本动画大师宫奇峻《天空之城》中的城堡。“不要迷信哥,哥只是个传说”,明显来自中国的网络语言风。那个很不着调的“哈马”,一听就是王刚的声音,那副胖乎乎的老奸巨猾的样子也很像我们的和绅和大人。
如同阿童木不再使用传统电池,而是用上了强大的核能一样,《阿童木》也完成了儿童动画向成人动画的升格。这不是说新版变得让孩子们看不懂了,而是说它为七岁孩童、青春痘中学生以及老辣的成年人设计了各自感兴趣的台词和寓意,是一部可以在不同层面上看见不同风景的电影。你可以看见飞和打,也可以看见山寨版“变形金刚”;你可以看见朦胧的爱情,也可以看见美国幽默和港式笑话;你可以看见狂热的政治野心,也可以看见机器人失控的未来忧患。
从张艺谋的《英雄》开始,故事片领域有了真正的国产大片。《英雄》不但在中国创下票房纪录,而且连续两周登顶北美票房排行榜。而在动画片领域,中国还没有一部在世界主流商业院线中横冲直撞的作品。《功夫熊猫》再好,那是美国人主导的作品。《阿童木》是迄今为止中国人介入最多、中国元素最丰富的一部动画大片,它很可能为国产动画片开创一个美好的前程。
原文:李星文的B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