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 D$ g7 |5 {2 X3 x2 V& P秀峰寺内院景
4 R% E8 X+ d2 I; E3 v 秀峰寺位于海淀区鹫峰山下。明正德六年(1511)由太监高让所建。1925年改名为修真观。1929年夏更名为秀峰寺,并予修整。寺有三进,殿房数十间。- K; p' n) Z+ p9 ~
1929年,大律师林行规买下这个寺院后复更名为秀峰寺。站在鹫峰脚下,远看鹫峰群山雄奇险峻,峰峰相连,座座相拥,深沟险壑,断层淋漓,山峦起伏恰似巨龙腾舞;望眼西山,山高谷深曲径通幽,满山暗绿。
" i+ D5 `+ ~0 o/ [% u 走进鹫峰山麓的秀峰寺,只见古木参天,是鹫峰公园里古树最为集中的地方。在这座具有500余年历史的古刹里,粗略清点,有一级古树4棵,二级古树2棵,还有一株树龄未定的古楸树。人们在这里浏览古寺,听当地人津津乐道讲在这里发生的历史故事。
0 {) M' H7 X- \- g, e! m+ o+ Q ?5 z5 B" ^
第一个地震台* \/ q6 b& _* [( |$ W3 a" N5 z7 O: e
1927年,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在秀峰寺筹建我国第一个地震台。1930年6月刚从南京东南大学毕业不久的青年李善邦来到这里工作。当年9月,鹫峰地震台正式建立。20日,首次观测记录到第一个地震,实现了中国地震事业零的突破。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地震台工作被迫停止。李善邦在此工作了7年。那时的秀峰寺四周怪石嶙峋,荆棘丛生,一片荒凉,李善邦朝夕与寺中古松为伴。白天拼命工作,静夜则在“松涛泉水之声”的陪伴下读书。% T5 F9 O$ V, R5 ?" }7 F
; E5 Z8 v2 O) u; {' I
英雄情报站
" g4 Z, a. D. V% Z* j 秀峰寺更为辉煌的史迹则是我党平西情报站在此建于1944年。聂荣臻元帅评价该站“相当十万雄兵”。当时,梁波任站长。在华北青峰店战役前,该站及时向党报告敌情,使国民党第三军全军覆灭。当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张家口时,由于该站情报及时,避免了党的损失。长年在秀峰寺情报站工作的是一对老夫妇,梁波也经常在此同地下工作者频繁接触。梁波原名杨思忠,天津市人,193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期间接受共产主义思想。1937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1938年8月在中共平津唐点线工作委员会负责“民先队”(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内党的工作,1939年6月到平西地区。曾任冀热察区党委秘书主任,昌宛县委书记。1942年调到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社会部工作。1944年11月任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站长,负责从妙峰山到北平城内的情报和秘密交通工作。1947年9月18日,梁波带人到七王坟与城里来的交通员接头,后转移到秀峰寺,次日拂晓,被进剿山区的国民党军队包围。在紧急撤离时他嘱咐同志们“我们联络员不能被敌人俘虏,只能牺牲”。奔走途中由于眼镜丢失(他高度近视),他只好隐蔽在草丛中,被敌人发现,他拒不随敌人下山且痛骂敌人,被当场杀害,年仅37岁。
8 J& x+ X' y4 g0 n, `/ U4 U7 r1 P
3 _( D6 J) [ Y1 Y$ X* L 《北京日报》摇篮2 N8 g8 b% Q( M5 d7 a _% R
秀峰寺还是今天《北京日报》的摇篮。日寇投降后的1945年8月至11月,中共华北局城市工作部在这里创办了专对北平人民进行宣传的《新闻要报》即《北京日报》的前身,当时采访、编辑、电台、印制、发行工作人员都住在禅院。社长赵凡、采访组长杜导正、秘书长马建民和作家杨沫夫妇的住房犹存。古松下由此成为革命者经常聚会之处。, O' b$ B5 R; ]& T$ P1 x
人们都说鹫峰之名,是由于峰顶有两株酷似山鹫的古松。“箭杆冲云松”的确奇特,它扎根巨石间,颇像一枝蓄势待发的利剑,随时会射向浩瀚的苍穹。据传鹫峰曾是辽人屯兵的72寨之一,如果“箭杆冲云松”是辽代就有的,那它就该是鹫峰的“松树爷”了,封它为鹫峰第一松当之无愧。在离它不远处就是“龙尾凤头松”,但现已不存。(祁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