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1-7 10: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去了三次,看到一些志愿者,尤其女性,会有希望孩子们记住她/他的念头。我和喜乐的小柴兄弟讨论了这件事,结论是,这种念头:1,太天真;2,不可取。
仁爱一进门的地方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注意事项,罗列了进门换鞋洗手要提前预约等等要求。最后一条是不要过度关注同一个孩子。
我想最后这一条是需要深入解读一下的。我理解,这是告诉你,不要让孩子和你建立起“深入的感情”或者说心理上的依附关系,也就是别让他们记住你(所以你也别期待这个)。他们需要的是持续的关怀,而不是你这张一个月出现个一两次的面孔。
至于“依附”是怎么一回事,建议有兴趣了解的和以后有兴趣自己生养孩子的去看看心理学中的发展心理学部分。人的情感是后天训练的来的,由婴儿期和母亲(多数情况)的关系决定。表现在生理构造上,是“下丘脑”组织的发展。有些人不能拥有感情,反社会,伤害他人而不理解对方的痛苦(极端的例子就是杀人狂),就是下丘脑的发育没有跟上,在生命最初的十八个月,身边没有“母亲”陪伴,基本上就会成长为这一类孩子。
扯远了。
对于那些孩子,我有许多担忧,关于他们的心理方面的。这担忧更多的是在仁爱的孩子们身上,喜乐的还好一些。另一方面,我并不觉得孩子们“可怜”或者别的什么,你不能以你的视角来理解你完全不了解不能体验的生活。子非鱼,是吧。
我理解,这些孩子与我们所在的是不同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时间线是这样的。他们的与我们的完全不同,他们在生命历程这条轴向上比我们走得快,在精神情感这条轴向上比我们慢。this is it.
我们在两个维度的相交处遇上了,我们伸开手掌,暖暖他们的小手,精神上,我们得到了同样的慰藉,我们心中爱的能量因而增多,这是一个共赢的局面,没有谁向谁施舍。
好像又偏离主题了,就到这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