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 库布齐沙漠露营活动
  • 2023年5月13-14日 杜鹃花露营
  • 2022年五一假期--贵州秘境-
  • 2023年6月17端午节哈巴雪山
  • 2023年3月25日 春季京西古道登山赏花活动
  • 2014年9月 阿里大北线活动照片
楼主: luagate

[西北] 一个人的鳌太线穿越 + 鳌太穿越攻略收集[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 19: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今年的太白之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0: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一个冬季穿越的详细记录,以备后用。(大概需10楼,大家不要插队,谢谢。)
1 D7 e+ A, o* p$ N6 F5 ]) ~$ h1 J, Z
3 L# ~) ~* c' @% \0 l. F线路说明
1 l6 R7 n) k9 W5 s! f8 t: t/ N螯山:位于秦岭主山脉太白山以西,也叫西太白,是太白山的一部分,海拔3400多米,是陕西的第二高峰,同太白山最高峰“拔仙台”一样,有着迷人的风景,但道路更加艰险,强度更大。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石海遗迹遍布山坡,山间云雾缭绕,气象万千,气候变幻无常,令人猝不及防。秦岭的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变幻无常,特别是冬季的螯山-太白穿越艰难异常,少有人穿越成功。0 ~) I4 G: ~" x* z' ~3 |
螯山-太白穿越在地图上直线距离是40多公里,整个穿越实际行程为80公里左右(GPS全程实测)。海拔高度由太白县的740米上升至鳌山标志塔3475,经太白梁3523米最终到太白山主峰拔仙台3767米,非冬季穿越一般需要7天左右时间,冬季需要的时间更长。
; J" y% V% _& L1 @2 {2 v螯山-太白穿越:强度和难度在国内都是挺不错的,不亚于国内任何一条穿越线路,主要有两点,一是要长时间的穿越无人区且得不到补给,需翻越10多座海拔在 3400米以上的高山。二是气候多变,常有恶劣天气。主要山峰全年大部分时间被浓雾笼罩,难见山体真面目,线路复杂,冬季穿越难度最大。' x4 G/ W; H) n5 P
/ A3 t; o. w- g* F( I- T
行程简述  C) p: k5 }1 D9 c0 J! S
2008年12月27日,中午11:30塘口村出发,2009年1月4日,中午12点到达铁甲树,连头带尾9天,实际行走时间为8整天。6 [" y, s/ B& F. g% K1 L; x
线路:西安---宝鸡---塘口---药农窝棚---螯山大梁---导航架---药王洞---荞麦梁---飞机梁---金字塔---西塬---太白梁---东塬---东跑马梁---二爷海---南天门---厚畛子---西安。9 i- l3 z' ~* I) J# p* D9 S8 n# p
塘口出发时,全队14人,11名队员(女队员1名),向导一人,御用背夫一人,公共背夫一人。% A- y/ N+ _6 h0 N5 m
第二天下撤队员1人,第三天下撤队员1人,公共背夫1人。3 I9 N4 ^, u  t. a/ a8 @
到达厚畛子时,队员9人(女队员1名),向导一人,御用背夫1人。
3 p0 B6 {/ h& y3 _+ Y
0 y; S& w2 j2 [$ ~0 h进出山及下撤线路  r4 ?; M( |% V1 {6 Y9 `
鳌太穿越,传统线路一般从太白县的塘口村上山,上到鳌山大梁以后,沿着山脊一直向东,经万仙阵到东跑马梁以后,可以选择2个方向下山,东北方向到拔仙台,就此下汤峪或铁甲树、厚畛子,也可以正南方向经老庙子下都督门,再返回厚畛子。1 O' N9 r% h/ p& j
上鳌山有2条路,北线是塘口经药农窝棚上鳌山大梁,南线为黄柏源经23KM(地标)上鳌山大梁,这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鳌山南北穿越线路。
; D' n; D, J, P# M: v鳌太穿越传统线路,大多数人一般都会在第一天或第二天下撤,下撤原因基本为高山反应或体力不支。第一天的营地大多在药农窝棚,在此选择下撤,基本不需要向导领路,一路下山的山径非常明显,半天时间就可以快速下到塘口村。
$ o# [  \# A+ j- H# p7 W上到鳌山大梁的导航架附近,绝大多数下撤人员都是从这里选择下撤。经过2天的攀登,体力不支的队员,或者意志不坚定及装备不够者,从这里选择下撤是最明智的选择。从导航架附近下撤,可以有2个选择,23KM方向南下到黄柏源,或者走原路经药农窝棚北下塘口村。自导航架下撤,除非有一定经验及熟悉路线者,否则不建议在没有向导带领的情况下独立下撤。从导航架下撤,走的快者,可以1天下撤到山下村庄,走的慢者,原则上需要2天时间才能下撤到山下村庄。
, @1 H1 G- D+ v4 x$ L  t* N9 X/ k9 m: D/ {1 E- }
自导航架出发后,原则上是没有下撤线路,因为前进和后退的难度几乎等同,因此必须一往无前地走到东源,上到万仙阵,基本上就算安全了。
& M7 S; l# C6 c/ {8 U' E8 Y5 b9 E但据我们这次的向导老潘说,第三天的“水窝源”营地(似乎是老潘自己命名的地名)
0 Q5 g5 n+ @2 x7 o0 v: t+ A附近,还有条路可以用2天时间回到塘口村,但线路比较隐秘,知道的人不多。自此之后,就没有任何下撤的地方了,即使下撤,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0: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行程简记2 ^6 _; c3 o6 [/ `/ ?7 h

# Q$ C7 F. V1 e2 g, O, N: e【D0】12月26日各自出发。
  l, x) H8 ^: g+ P' y, e; O- o. D* T" `2 h' y# B  }3 b. i) `4 Z
【D1】初上鳌太,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9 X6 g5 \4 ], D0 ]; N# s3 G

* \( C/ Z8 w6 T$ g) C: y- P7 B8 t12月27日早6点,宝鸡集合,采购气罐,后乘车去太白县包车到塘口村与向导会合。0 }4 P) Z2 J% L7 z# x5 c5 z3 p* Q
11:40塘口村出发,16:30左右,扎营药农窝棚(第一营地)。前后队相差2小时路程。
9 n- R  w$ C5 ?6 v/ U5 {4 V' _行走距离约6.6KM,营地海拔2862M。营地有水源(活水),可生篝火。营地有移动手机信号。
3 G& a3 ]  }& R5 ^6 l$ F全天线路比较平缓,无危险地带。有现成山径,基本为缓坡上升,大多在针叶林中穿行,后半程有部分草甸及杂灌林。路面积雪刚过脚踝。因山民伐木,山径上有较明显的亮冰形成。
4 Y. T, Q# [- f! `天气多云到阴天,有轻雾,间或稍有阳光。
* T* U7 J5 O3 z$ A- Y5 q) L白天温度为-5度左右,夜晚帐外温度-15度左右。内外帐凝霜现象严重,睡袋外表有凝露。鞋外表上冻。
' g& S( j3 J: l/ O/ Z/ r是夜,部分队员有不同程度的高山反应,严重者呼吸困难,头痛,难以入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0: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D2】长路漫漫,鳌山迸发下马威,石海风雪摧人毁* r* W( h$ S1 T1 y4 |

) W  Y1 V$ x- l! l1 N7 ]- p12月28日,药棚营地出发,经过一段针叶林后,上到鳌山大梁,横贯大梁,自导航架西南侧转向,过传统导航架营地,下到一个无名垭口,在此紧急扎营。(第二营地)
9 U' U$ |' S( x. p% G$ }1 x晨,因高反下撤队员一名,手机联系上塘口村人员,下撤队员在营地等待山下来人接应下山。
0 f  A' j- A2 ~' I  o早6点起,10点左右出发,17:30左右,紧急扎营无名垭口。前后队相差4小时左右路程。天黑后,后队迟迟未到,判断2人可能过导航架后在鳌山大梁上迷路。经过一番周折,手台联系上最后队员,得知2人走散,其中一人无帐篷,遂出动2人上大梁寻找,21:00左右,全员艰难回到营地。+ P5 E6 Y* Q/ ^' r) y& H  @8 }
全天线路比较平缓,基本无特别危险地带。上到鳌山大梁前,基本有现成山径,大多为缓坡上升,大半在针叶林中穿行,后半程上到鳌山大梁后一马平川,路面基本为乱石海及杂灌林。大多路面积雪刚及小腿,但石海及杂灌林时有深雪过膝。乱石上有积雪,并有亮冰形成,极易滑倒,须极度注意,小心踩空崴脚或陷入雪坑。鳌山大梁的乱石上,间或有红漆标出的箭头指向导航架,但红箭头大多为积雪覆盖。! @" k$ V5 o/ p! @; R8 E
具体行走距离未统计,大致与前一天相差无几。3 G$ T6 f8 j% D7 i
此营地为紧急营地,海拔3382M,处在山脊的风口处,营地条件极差,地面高低不平。营地无水源,须化雪做饭,无法生篝火。
' [$ z: e8 g" l全天天气大多晴朗,基本无雾,上到鳌山大梁后,风极大,极目远眺,可看见金字塔峰。梁下间或稍有轻雾。傍晚天气忽变,开始刮起大风并卷杂雪花及冰粒,营地风雪肆虐整夜。
5 n5 F3 b+ _+ k' {& j2 P白天温度为-5度左右,夜晚帐外温度-20度左右。外帐有明显积雪,帐内凝霜现象严重,睡袋外表有凝露。鞋外表上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0: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D3】风雪纷扬,鳌太始露狰狞容,刃脊乱石无尽头
9 ~% x4 F' R9 m6 m) Q4 ~3 [9 H7 h3 Z* Q- j( v, t
12月29日,早6点起,11点左右出发:无名垭口---药王洞---麦秸岭---水窝源(是否荞麦梁垭口未知)(第三营地)。, d9 F# W! k: Z3 @. `
晨起出发,强行劝退一名队员下撤,下撤队员带走唯一的公共背夫,所有队员背包中至少增加气罐1瓶,并因此抛弃剩余的公共气罐等物资若干(很不环保,但情急之下,也顾不上那么多,内疚中)。
1 N! \4 k. z% C本日为鳌太穿越的第一个艰苦路段,冬季鳌太的狰狞面目开始显现。寒冷、大风、大雪、大雾、深雪、亮冰,巨大的石堆与杂碎的乱石相间,冰冻陡坡开始出现,需要不停地攀爬、跳跃、上升、下降、侧切,并且危险地段频频出现。
; `# i. D: \: M6 l' K, m+ d早6点起,大雾不散,大风开始夹杂雪花袭来,11点左右出发,过荞麦梁药王庙,经历无穷无尽的山脊攀爬、上升、下降、侧切,15:50左右,下麦秸岭,扎营二山之间的垭口――水窝源(音)营地(向导老潘说的地名),不知道是否就是传说中的荞麦梁垭口营地。前后队到达营地时间相差无几。, B) U3 P- |, Y( ?8 y* I& y, ~$ d) }+ g
全天线路起伏极大,危险地带占大半以上。过药王庙之前,基本无危险路段,大多为山脊上行走,过药王庙后,基本为犬牙交错的山脊攀爬及刃脊侧切,道路极其危险。一眼望不到边的乱石需要攀爬,长时间在将近70度陡峭的斜坡上侧切。沿途无任何现成山径,基本沿着前队走过的脚印前进,但前队走过的脚印窝,往往很滑,需要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用手杖支撑缓慢通过。
; O. E) }9 W8 `3 H' y0 {具体行走距离未统计,绝对路程比前二天短一些,但危险系数上升了很多。* U- ^' Y1 i9 i4 u( b1 D/ x8 I  g
营地海拔3278M,处在山脊的垭口处,营地条件一般,地面勉强可以找寻到几处稍微平缓的扎帐之处。营地冬季无明显水源,须化雪做饭,其他季节是否有水源未知。垭口下方不远处有一片小树林,需要走到小树林中去取柴生篝火。) T* R0 B; a- ?% P( a# G) n, M1 [
向导用气体喷枪在风雪中很艰难地生了一小堆火,可是干柴实在太少,再说大伙在风雪中都挣扎了一天,全部失去了烤火的兴趣,一个个都缩在帐篷里不肯出来。3 Y# ^1 m  u% ~4 w( u9 F7 ^
全天天气恶劣,大风夹杂雪花及冰粒,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超过10米。
2 q  f( D9 _" x8 ^, [白天温度为-10度左右,夜晚帐外温度-20度以下(过温度计的最高值了)。外帐积雪严重,帐内凝霜现象异常严重,睡袋外表有凝霜。鞋外表上冻。
* n$ L  ?, V* W% e4 O本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分水岭,经历了在风雪中一天的挣扎,种种困难的迹象开始显现出来,吃不下东西的,旧伤复发的,膝盖疼的,担心前路危险的,全队的军心开始动摇了,不少队员们前进的决心渐渐变得不坚定起来,包括我在内,都对是否能继续前进保持怀疑。( p0 R" @' O; h5 }# J4 _  H8 s
更为要命的是,向导那里发出的信息是不愿意再向前走了,御用背夫老韩,竟然还大哭了一场,说没这么苦过,怎么也不愿意走了,强烈要求下撤。
3 w( S6 b1 p  F2 ?. u我们的向导老潘,告诉我说牙疼,腿疼,并反复跟我们说,前路非常危险,风险实在太大,强烈要求就地下撤到塘口。当天夜里,他跟御用背夫老韩早早就钻进了帐篷,怎么喊也不出来。- p1 ^" z* P9 t; ]: ?0 i
前路茫茫,前进OR下撤,这是一个首要问题,全队一夜都在犹豫中辗转反侧度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0: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D4】晴空万里,秦岭逶迤腾细浪,鳌太磅礴走泥丸  _2 n# E1 r8 e
8 _- |4 g1 i* _. T) s! m/ k! |7 [+ |
12月30日,早6点起,10点出发:水窝源营地---飞机梁---梁1峰---梁2峰---梁3峰---无名垭口(第四营地)。' [2 F) G/ [! x# m1 _& y
第四天的早上起来,奇迹一般地,云开雾散,天气变得很晴朗,犹如给全队打了一针兴奋剂。听说天晴了,五岳早早爬起来,挨个帐篷动员,其实不用动员,大家出帐篷后看见漫天霞光,前夜的犹豫早消失到九霄云外去了。有伤病的队员,服用止痛药片后,也渐渐麻木了疼痛感,大家对于继续前进再无疑虑。拿出备用的止痛片给向导吃下,或许再加上增加天气晴好以及增加费用等因素的刺激,向导竟然做振臂高呼状准备出发。
) a1 W2 O1 b! H( `& K* c5 N于是此行再无后撤的可能,全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前往拔仙台的道路,必须一往无前地走到东跑马梁才能出山。6 b6 E) D2 \+ K3 b; ?
早晨出发,天气非常晴好,太阳高高地挂在东边山脊的上方。大家似乎都忘记了前一天的风雪与大雾,对于前路无不显得信心百倍。
  }/ X9 ]% b- S$ \在晴空万里的情况下,大家心情变成格外爽朗起来,在这样的天气下,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呢?& F; ^! X( |8 u1 H/ K
其实沿途的路况还是很危险,全天路线起伏极大,危险地带占大半以上。但是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一切都变得很轻松了,感谢老天爷!: u6 W6 g0 F( E( i& G
刚出发就是一个高高的山脊上升,其后沿途大多为犬牙交错的山脊攀爬及刃脊侧切,断崖、深雪、亮冰、大面积的巨大的石堆与杂碎的乱石、冰冻陡坡,需要不停地攀爬、跳跃、上升、下降、侧切,这些犬牙交错的山脊,大约就是向导所说的狼牙山了吧。部分路段可以沿着山脊右侧依稀可辩的羚牛道前进。
: I* g  C; B4 b( E经过一天相对轻松的上升、下降、攀爬、侧切,16:00左右全队到达营地,还是二山之间的一个垭口。前后队到达营地时间相差无几。
* u1 M6 T# A, T具体行走距离未统计,路程与前一天基本一致,虽危险系数相同,但天气却有天壤之别。7 |7 T/ }, `8 |; B
营地海拔3226M,处在二个山脊的垭口处,营地条件不错,有成片比较平缓的扎帐之处。营地冬季无明显水源,须化雪做饭,其他季节是否有水源未知。垭口营地下方不远处有一片低矮的杂灌林。
: O! r( V% O' ?! \; A3 j* J, y2 f向导在营地的山崖下避风处,用气体喷枪很快就生起了篝火,按帐篷分工,每帐篷出一个人去山脊下的小树林里抱柴。这是自药棚营地出发以来,第二个有温暖篝火的晚上,大家吃完饭,围着篝火“谈人生叹理想”直到半夜。  i, s5 R. ^# \! F* Z& F' |
全天天气非常晴朗,无风,能见度极高,行走在山脊的大梁上,远远可以看见金字塔峰和拔仙台。
. W2 j, g# E% w( n白天温度为-5度左右,夜晚帐外温度-15度左右。内、外帐凝霜现象依旧严重,睡袋外表有凝霜。鞋上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0: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D5】艳阳高照,万水千山只等闲,林间篝火迎新年  J4 f6 ~0 b/ z- I

, c0 ]- a% ]# O% K) E& ]12月31日,2008年的最后一天。早6点起,10点出发,不到14:00就开始扎营:无名垭口---无名峰若干座---大片针叶林+杂灌树林,针叶林环抱的林间空地扎营(第五营地)。
# W, k7 T: W2 r* z2 Y' K! B这大概是整个鳌太行程里最轻松愉快的一天,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尽管还是一出发就需要攀爬一个高高的山梁,接下来依旧是接连不断的攀爬、下降、侧切,但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路段,都变得轻车熟路,某些人在某些羚牛道上,甚至开始飞奔起来。
! J) c, H! Q& W( [- A9 _% e6 ?沿途的风景在晴川历历下也显得异常的美丽,前几天痛恨不已的乱石现在看起来也不是哪么的扎眼了。站在山脊上环顾四周,一条条山脊如巨龙般蜿蜒四方,更有山峰如海上瀛洲般浮现在云海中。站在一座座山峰顶上回首后望,走过的巨大山脊让人感到无比自豪。山脊下一片片的树林层次分明,郁郁苍苍,虬节苍劲。7 d& O6 m, _: @4 J+ g% A# z
这一天主要的困难在穿越几片树林。山脊上的树林,大多为低矮的杂灌及针叶林,由于地形及风向因素,林间的积雪非常深,许多地方深过人腰,前队交替趟雪而行,甚费体力,人经常会陷入雪窟窿中难以自拔。过树林时,一方面要注意地上的积雪,同时还要注意来自两侧的树枝等钩拌,横七竖八的树枝,经常挂住背包和衣服。/ ]3 y9 K1 `- i3 [8 p+ Q
此日走的路程较短,截至今日,GPS记录走过的行程已将近40KM。全队到达营地的时间也相当整齐,前后相差无几。
7 U. |2 \4 T4 Z% I0 S+ @9 F. J1 y营地海拔2978M,为针叶林环保中的一块林间空地。据向导老潘说,这是鳌太全程中最好的营地,无风、平坦、有柴、有水源。
" |6 Z7 S$ V" `/ C8 `9 z不到14:00,队伍已经到达林间空地,此时天空依然艳阳高照,于是大家忙着把各自背包里湿漉漉的装备拿出来晾晒。营地的树上、草甸上,挂满了花花绿绿的物品,俨然与难民营无异。这将是一个温暖的夜晚,帐篷、睡袋、防潮垫、衣服等都晒的干干地,似乎能闻到太阳的味道。
- ]; h8 A: r+ D; D' Z因为林木繁多,大家各自帐篷的下面,也都垫上了厚厚的一层松枝。
, \, g& J6 H& F8 x" x9 W更有甚者,生猛的“令狐三刀”几个,居然在雪地上开始裸奔撒欢,摆出各种POSE狂摄。4 k  `: v! j; C7 f0 h
营地里枯枝倒木遍地都是,不到入夜时分,燃起了2堆熊熊的篝火,2008年的最后一夜,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 y1 }; [# R5 u$ p* ^是夜,无风,天似穹庐,残月高挂,星河璀璨。大伙各自吃完晚餐,齐齐兴致勃勃地围坐在篝火边,开始2008年的守夜,迎接2009年的到来,我拿出唯一的一包铁观音供大家分享。一夜狂欢,边烤衣裤鞋袜,边YY着烤红薯地瓜,烧水洗脚,开“三叉戟”,皆不再提,直到过了午夜时分,才陆续进帐篷休息。
, p: ]2 v% L3 A: H% B全天天气晴朗,无风,能见度极高,行走在山脊的大梁上,依旧远远可以看见金字塔峰主峰。
  Q: J. `% o; n; i# ?1 W, l营地海拔2978M。白天温度为-5度左右,夜晚帐外温度-15度左右。内、外帐凝霜现象依旧严重,睡袋外表有凝霜。大家的鞋基本彻底烤干,但鞋外表的胶皮开始有脱胶。冲锋裤与抓绒服等皆有不同程度的烫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0: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D6】乐极生悲,风云突变路坎坷,雾锁群峰皆彷徨* n4 J1 H3 m6 Y" M0 }; D. E  X$ Z
$ X; |! u3 {* W( E1 U: ~
1月1日,早6点起,10点出发:树林营地---3426大梁---塔1峰---塔2峰---金字塔下垭口(第六营地)。8 b7 N+ B' H+ o  x/ ^" K7 O9 Y" `8 m
也许是前二天的天气太好,好的让曾走过这条路的韩氏兄弟都记错了路线,当夜都说次日可以一天翻过金字塔峰直插雷公庙,以至于大家都信心百倍地准备狂奔到东源上跑马梁。: i4 I  R, i8 F, U2 Z* k' I
但这一天却是全程中最漫长的一天,大家整整在大雾和风雪中挣扎了8个多小时。晨起,原本晴朗的天空开始慢慢变天了,真是应了古人的话“乐极生悲”。天渐渐地由阴转变成大雾弥漫,前一天看起来不怎么扎眼的石海,又开始变得面目可憎。不知不觉中,大风又卷杂着雪粒扑面而来,拍打在大家浮肿的脸上,格外的生痛。4 V( h+ D0 _: N1 ~
在大雾中,依次翻过了小金字塔峰、塔2峰等次峰,之后,在大雾风雪中,向导老潘也辨别不清方向了,在一个山峰的断崖后面,拿出地图、GPS、指南针等辨别核对方向。老刘花钱买来的GE地图在大雾弥漫看不清山脊走向的情况下,完全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几张GE地图后被无情地抛弃。我带的等高线地图,也只是能显示我们大约在什么方位,GPS却需要走动起来才能辨别清楚方向,根据GPS以及指南针的所指引的方位,向导老潘根据地形等参照物判断出正确方向。
! K" [' P0 D, E+ v8 Z+ {在过了一个需要卸包空身下行的危险断崖后,风雪大雾中,队伍渐渐地走散了,沿着山脊形成了散兵线,前队几个人疯狂地向前狂奔,在高低不平的石海上来回攀爬,沿着陡峭的斜坡横切纵走。大雾中,根本看不见前后队人员,呼喊前后队的人员,声音也时有时无,断断续续。9 x( h- S) j0 P, B% V( B7 q  o6 x" p
经过漫长的石海攀爬及陡坡侧切,终于与前队在一个坡度很大的小垭口会合,而此时已经是18:00。此处几乎无任何平地,扎帐非常困难。会合后清点人员,发现大队人马与向导等3人已经走散,经多方呼喊联系,发现向导等三人似乎在我们的东北方向的山脊上。
" C5 w* L- B) N; m  H清点装备,发现9个人只有一个半帐篷,我们3人帐篷完整,“令狐三刀”之二刀只有帐杆及内帐,其余3人的帐篷在山脊上的背夫处。1 M. c' R/ \+ h3 Q6 o/ s
尽管山脊上向导等一直在呼喊联系我们,好像想让我们过去,但走过此线的韩氏兄弟一再坚持说我们下方的垭口,就是明天我们需要攀爬的金字塔峰垭口。我们遂决定不上山脊,就地扎营,没有帐篷的人,席地烤火,度过一夜。  ~) X# r( A4 T' W& i3 J! f. O
几番周折后,生起了篝火,山脊上的人估计发现了我们这边的火光,开始频频用灯光联系,并开始有灯光向我们这个方向移动过来。9 B$ N$ K! F6 U" T+ A* o% B6 @
经过大半个小时的折腾,向导老潘等2人终于穿过大雾,从山脊上方下到我们的篝火处。老潘坚定地告诉我们,金字塔峰就在他们所处的山脊营地的正前方,寒松所指定的方向是错误的。他们已经扎好营地,升起篝火,让我们即刻上到山脊营地。因为我们3个人的帐篷已经完全搭好,并且其他2人经过一天漫长的奔波,都相当疲劳,坚决不愿意连夜换营地,遂与大队分手,决定次日再上山脊,晨起通过手台联系,全体队员会合后再出发。
4 B" f) p0 K5 M5 K/ G: E经过这一天的迷路及分营,大家对鳌太收起了轻视之心,敬畏之情重上心头,全体人员一致认为,必须步调一致同进退,再也不能发生前队狂奔的现象。
* R) d% v+ q5 G) [全天天气恶劣,大风夹杂雪粒,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过10米。& Q* N$ b3 l4 c$ w/ Y1 @; W
营地海拔3258M。白天温度为-10度左右,夜晚帐外温度-20度左右。外帐积雪,内、外帐凝霜现象严重,睡袋外表有凝霜。鞋上冻。- y$ T! D4 o) x( \
二边营地各自扎营,一夜无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0: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D7】危难重重,众志成城金字塔,蹉跎坎坷黄草坪* s" Y( C4 z1 j. l( y- b

. K0 w/ J; W8 w  }1月2日,早6点起,10点出发:垭口第一营地---垭口第二营地---金字塔---西塬—太白梁—东塬(第七营地)。+ A2 H8 Z5 V: `
晨7点,我们手台联系上山脊上营地,开始收拾营地准备出发。大雾弥漫,风雪肆虐,在这样的天气下,我们上路了。" z- _' K2 P& a* J9 L) Y
天空依旧阴霾,金字塔主峰时而闪现出半边阴郁的脸。
) U* J3 Q6 G$ E$ O4 q这一天要打一场硬仗,攀越金字塔峰(塔3峰)。金字塔峰据说有五层台阶,全部是无边无尽的乱石海,而且必须从最高处翻上去,别无他途,连续4个小时的之字型攀爬,能让攀爬的人心理崩溃。爬上了金字塔主峰,前途就一片光明,接下来大多是一马平川的大梁了。
0 d" G  V# G* m* b8 Y! `, L从山脊下营地上到山脊上的营地,需要斜着侧切上去,通过一片乱石海,就在这段路上,发生了全程中最惊心动魄的危机。4 Q+ {9 |/ H. T) p1 l* o
背着大包穿过乱石海时,我踩翻了一块巨大的松动石头,一失足从乱石海上翻滚滑坠了十几米。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手本能地抱着脑袋任由翻滚。滑坠停止后,只想着大概这次要挂在太白了。当我慢慢地从乱石海中探起身来时,发现只是右膝半月板、左膝盖下方、左小腿胫骨正面,以及左臀部等几处被石头磕碰形成外伤,左大腿内侧有一条筋被拉伤,高强度碳素杆登山杖的手柄部分在滑坠时被折断,身体其他部位并无大碍,感到非常幸运,知道是护膝和背包起了很大的保护作用。一点一点地从乱石海上挪起身,慢慢的继续前行。快到山脊营地时,有队友发现我的速度异常缓慢,上来接应,接过了我的背包。到了山脊树林营地,我一屁股坐在地上,身上的伤处开始发作,撕心裂肺般地疼痛,额头上的汗珠和眼泪都出来了。众队友这时才知道我受伤了,赶忙拿来云南白药、跌打膏药、止疼片给我,经过紧急处理,伤痛得到缓解。
" [5 a; d6 K" _1 \0 Y1 t, k9 a9 F7 O休息了十多分钟,队伍该前进的依然要继续前进,看看我的状态,队友们都比较担心,因为我的背包,一直以来都是全队最重的,现下又受了伤,尽管我说没啥大碍,但队友们不由分说地要帮我减轻负担。一刀接过了我的帐篷,五岳拿走了炉具和手台,寒松拿走了气罐,一下子背包至少减轻了3KG。但大家都已经走了6天的路程,没有一个人能轻松,都只能少许分担一些,剩余的东西还是我自己继续背负。
# c. z2 o; I, F在风雪伴随着大雾的情况下,经过3个半小时艰苦的攀登,完全记不清攀爬过了多少乱石海,13:30时分,全队登上了金字塔的顶峰。主峰上插着二根有些朽烂的树干,其中一根树干上面歪歪斜斜地横绑着一块木板,另一根树干上扎着一块脏兮兮的白布,似乎是某个户外俱乐部的队旗。有好事者赶紧在木板或白布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更有甚者,抱着树干给自己来了个特写。也难怪,7天艰苦的历程,终于登上金字塔主峰,前路一片光明,谁人能不兴奋?乱哄哄一阵后,全队离开顶峰,走上了前往东源的山脊。4 \9 t$ w$ S, Z" Q* X5 Y1 U
过了太白梁以后,天遂人愿,渐渐地也变得晴朗起来,也许老天也受到我们兴奋情绪的影响?$ r2 v( E9 }! G- f. n
直面东源,只剩下一个缓坡需要直上了,极目远眺,云蒸霞蔚,颇为壮观,远方的山脊,浮岛般漂浮在云海中。
, f' f* d- Y. {% `# i向导老潘直指山脊下,告诉我们今晚的营地就是垭口处的林间空地,叫“黄草坪”(音)。根据GPS已有坐标的显示,这附近就是东源,山脊下的营地应该是“石河营地”。不管如何,最困难的地段已经过去,明天就可以上跑马梁了,大家都非常亢奋,一路向山脚狂奔。
- h9 [# i6 j: [' Y0 }- t! N( D没想到下黄草坪的路貌似简单,其实很困难,树林里积雪非常深,跟前二天的树林行军一样,积雪深达腰部,需要趟雪前行,五岳和老马在前面轮流开路,犹如坦克般碾向营地。+ C* n) z" P4 h3 u( j
在林间空地的一株树上,发现挂着2袋用塑胶袋包着的东西,打开来一看,里面有气罐、压缩饼干、面条,还有一卷塑胶袋。某位同学不知道是饿了还是背包里的食品已经告罄,居然想把压缩饼干等送入自己的肚皮中。仔细一看食品,出厂日期是2008年9月,估计是08年国庆某支队伍穿越鳌太遗留下来的物品,再想了一想,还是劝阻了某同学的饕餮心愿。# i3 `' Z1 b& P7 W% h4 B# A
17:00时分,全队到达营地,发现营地条件不理想,主要是积雪太深,需要平整地面,把浮雪清理开才能出现一块相对平整的地面。大家各显神通,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扎好了各自的营帐。" \3 X8 j: Z" N4 k) {+ ?: r
扎好营地,照例2堆篝火,烤鞋袜衣物不提。鉴于明日的道路坦荡且天气晴好,大家决定次日发挥各自潜能,一路不等人,各自一路狂奔,务必赶到药王殿或南天门扎营。. G$ a% g9 _4 \9 }% {
全天天气多变,中午前比较恶劣,大风夹杂雪粒,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过10米。过太白梁后,大风减弱,下山脊后,天空开始晴朗,到营地后已经晚霞满天。古人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话相当有科学道理,次日上跑马梁,就是晴空万里。6 P/ ?6 b4 X( U& O( @
营地海拔3190M。白天温度为-5/-10度左右,夜晚帐外温度-15度左右。内、外帐凝霜现象严重,睡袋外表有凝霜。鞋上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0: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D8】云开雾散,晴川历历鳌太脊,白雪皑皑跑马梁
5 [+ I* I+ {& U. e6 ~+ P4 L/ P. G5 I( ^5 X
1月3日,6点起,9点多出发,黄草坪(东塬)---东跑马梁---二爷海---南天门(第八营地)。0 ?' O* E5 d9 K( o9 T5 h, X
这天早晨,或许是因为即将上到跑马梁的原因,或许是天气晴朗的原因,大伙破天荒的比前些日子早出发了近一个小时。
4 w. d9 ~0 s. U$ `. N1 V  ?首先需要拔高的是一个乱石坡加杂灌林,此地段是今日唯一的难点,与前些日子相比,这段路简直算不上困难,花费了大约1个多小时,大伙就都冲上了一马平川的大梁。+ C. B9 n/ V- n# x
站在东源和跑马梁上,我们前几天走过的路历历在目,山脊犹如巨龙般蜿蜒,不能想象我们是如何走过来的。3 M  r9 ^5 }+ A8 n! G! m! L
环顾四周,犹如火星般地荒芜,人在跑马梁上,显得是哪么的渺小!
$ d' D# m9 p5 E! f! C' S一路狂飙到万仙阵,极目远眺,跑马梁博大苍凉,前队人员在荒原上的影子如蚂蚁一般。, N9 j4 q# s3 r5 Q5 s: ]& {
跑马梁的雪地上,已经有一道非常明显的道路痕迹,这应该是前几天从都督门上来穿越拔仙台队伍留下的痕迹。这样的道路,与前几天相比,有着云泥之别,众人势如奔马到二爷海不提。0 F3 u" {$ z: h# M! Z
到二爷海垭口,手机有信号了,有焦急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发回报平安的短信。在此处,终于见到了队员以外的人员,几个安阳来的朋友,正在从二爷海向拔仙台攀登,吆喝了几句,继续狂奔下山。; W! @5 p" m7 R$ ^. R" D0 Q1 {
途中遇见了2个上山的工人,告诉我们南天门接待站今晚还有人留守,众人的步伐更快了,谁都不想再睡冷冰冰的帐篷,吃难以下咽的快速食品了。过三爷海、玉皇池,在荒败的药王殿稍做停留,不到5点,在晚霞漫天中,大队人马赶到了南天门。傍晚时分,南天门的景色分外美丽,落日映雪松,云海荡九霄。: N% ^; q6 f' k2 C; u/ z
南天门接待站只有女掌柜一人留守,而且准备次日下山,我们赶上了最后一班车。板房40元/人,白菜汤面条15元/碗,不管价格再昂贵,反正是不再睡帐篷吃干粮。与掌柜的几番讨价,11人,全部睡板房吃面条,500元包圆,不过饮用水和做饭的水得自己去山上提。6 W, R. a7 C+ {+ |) f
缺油少盐的白菜挂面,平日里估计是没人能入口的,众人却吃的哪么香,连面汤都一扫而光。连老板娘的一袋咸菜,也被当成喝茶的开胃小菜,几乎消灭殆尽。" ~. ?& }  _: j- Y$ w% d$ v; W6 d% C
全天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无风。截至今日,行走距离为72KM有余。  V1 a/ U, e2 x% W+ l
营地海拔3115M。白天温度为-5左右,夜晚室外温度未知。11人全部睡南天门接待站铁板房的上下木板大通铺,这是连日来第一次晚上可以不用睡在高低不平、冷冰冰的帐篷里面。* m- i7 ?# C+ d) v3 y, ]9 H8 ~
是夜,鼾声此起彼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