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个问题萦绕心头:为何会有自毁行为的产生?
需要说明一下,此处想要谈及的自毁行为是一种普遍性、轻度的行为,不同于自残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举例而言,一些人会努力创造好日子、而后不可遏止地将亲手创造的好日子毁掉。这种行为模式在有生之年重复发生,令人苦恼。 更普遍的例子是拒绝成功 -- 某人明明深知通过努力可以成功,这种努力的强度多数并非十分大,往往稍稍使把劲即可,但他们仍旧拒绝努力。 此人绝非懒惰之徒,但总有种莫名的力量使其无法实施有益的行为。文邹邹点说,这是成功恐惧症。
那么,这种行为的心理基础是什么? 自卑?有点儿,但似乎隔靴搔痒,还差那么一层。 愤怒?似乎也不大是...... 到底咋回事儿呢?
今天俺在读海灵格的著作时,似乎有茅塞顿开之感。 看官瞅瞅这个解释是否好些:自毁行为遵循的逻辑是 -- 受苦比接受解决方法更容易。 举例而言,小孩F的父母早年生活并不和睦,但为了F的成长勉强维持家庭表面完整。由生活经验的看官都清楚,这种表面完整的家庭往往暗藏贼深的危机和冲突,常年的压抑使A的父母形神俱疲,甚至患上疾病。 那么问题来了,F成年后的行为方式往往是自毁式的,会主动逃避幸福与成功,他企图以这种让自己不幸方式弥补由于自己给父母带来的创伤 -- 虽然父母的不幸其实并非是由F造成。 此外,F如果足够聪明,应该能够意识到问题的解决方案,那便是 -- 把父母的问题留给父母自己解决。说的更真实甚至有些“冷血”点,他们的状况是不值得同情的,根本不需要别人的干预。
接受这种解决方式需要具备足够勇气。现实生活中,很不幸的是,多数的F们会选择主动受苦。他们希望解决问题,但事实上却强化了问题而已。
哈哈哈,总算是想明白一些,真轻松阿!
大土人
2010-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