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一幅幅图片挺震撼的,各个阶层的想法差别太大了,各位坛友,你现在的想法是什么?
【简介】阿德里安·菲斯克1970年出生于英国南郊德文郡,于布莱普尔与菲尔德学院获得摄影学士,后移居伦敦,成为摄影师兼制片人,并在之后的5年致力于记录年轻人上世纪90年代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反文化斗争,如环保、非法锐舞派对、反全球化等。他的作品遍及《国家地理》《金融时报》《名利场》《经济学家》等世界顶级传媒期刊。2007年,他被罗特威森出版社评为“世界顶尖摄影师之一”。
外国摄影师的中国“iSpeak”田野试验
【先锋语录】
★中国年轻人不想要西方对抗东方、东方对抗西方这样的东西,我能感觉到他们想要的是一个整体。
★要想真正了解某些东西,你必须到那个国家或者去认识那个国家的人。
★中国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与西方很不同。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一点的话,就无法理解真正的中国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于胜楠发自北京
如果有一个向世界表达自己的机会,你会让自己说什么?
吃饭了吗?我想发财?还是,你爱我吗?
“不,你要先停下来,想一想。”阿德里安·菲斯克,一个脖子前挂着相机的外国人,会这样对你说。
为了等待那句话,他可以和你整整聊上两个小时。
然后,在漫长的闲聊中,你心底的什么忽然被唤醒。
于是,你站在镜头前,手里举着那张纸,毫不躲闪地说出你自己:我们是迷失的一代;我不想计划自己的未来;女孩儿们为什么结婚一定要有房子;我不想要小孩儿;我想去巴黎;没有我的马我什么都不是……
面对这些细小的想法,摄影师阿德里安·菲斯克唯一的任务就是忠实地记录,在他的镜头里,你看到那些鲜有流露的脆弱、爱、温柔、孤独和愤怒。
“iSpeak China”组照由此诞生。许多网友给了这组照片另外一个主题:在这里,读懂中国。
而作为这个创意的发现者和实践者,阿德里安·菲斯克如同自己的照片那样令人好奇。
他们是谁?他们在想什么?
2003年,菲斯克动身前往印度,在那里,他开始以神秘的东方群体为基础,对青年社会文化展开探索。也是在这段时间,中国青年的思想令他深深着迷,“他们是谁?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
2008年的夏天,菲斯克来到中国,行走12500公里,拍下46张照片。每到一处,他主动结交16到30岁的中国人,给他们一张纸,供其写下想法,并为他们拍照。
当不会半句中文的菲斯克将纸笔递给一个中国年轻人时,那个男孩几乎要疯掉了。“这个英国男人想干什么?”对于菲斯克而言,如何消除隔阂是最令他感到费神的事情——不仅仅是西方人与中国人的隔阂,更是身为两个人类之间的隔阂。 |